匾额一般用什么字体 匾额的格式( 二 )


匾额一般用什么字体 匾额的格式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故宫中和殿“允执阙中”匾额
为什么上下千百年间 , 文化人都能不约而同、心照不宣地共同遵守这一传统呢?原来 ,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 , 特别是隋唐科举考试以后 , 历代以国家的力量推行“道统”思想文化 , 使读书人写字也有了一个可供思考和参照的依据 。《论语》中说:“政者 , 正也”“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君子藏器”“不学礼 , 无以立” 。可见 , 书法作品承载的分量是何等重 , 难怪有人说“书法是文化中的文化” 。
先贤提出的“不疾言”“步从容”等要求 , 给旧时文人和书法家有了思想的启示 。行笔要坦荡从容 , 又要入木三分 , 过疾易飘浮 , 过缓易僵滞 , 藏头护尾 , 不露圭角 。思路不清 , 行笔无方 , 荒率猥琐 , 不易中的 , 就不能起到无言之教的象征意义 。这里应体现的是“正大中和”的要求 。
匾额一般用什么字体 匾额的格式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故宫养心殿“中正仁和”匾额
厅堂、祠堂、朝堂、庙堂 , 这是以正相示人的地方 , 有“宗庙之正歌”之称 , 衣着穿戴、言谈举止、一举一动 , 都应体现一个“正”字 。“风正四方谓之雅” , 所以“子入太庙 , 每事问” 。孔子怕有差错 , 所以问 , 其说 , 这就是礼呀!“知之为知之 , 不知为不知 , 是为知也 。”唐太宗李世民说:“夫欲书之时 , 当收视反听 , 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 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 , 字则欹斜;志气不和 , 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 , 虚则欹 , 满则覆 , 中则正 。正者 , 冲和之谓也 。”怪不得唐代大书法家、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所说:“题勒方畗 , 真乃居先 。”明代书学理论家项穆也在其《书法雅言》中说:“宫殿庙堂 , 典章纪载 , 真为首尚 。”纵观秦汉以来 , 历史上重要碑刻、牌匾书法确以真书为主 。
德成而上 , 艺成而下 。这是几千年来的文化认同 , 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 也是旧时“诚”“敬”“正”观念落实之所在 。现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 , 到了这样的场合 , 恭敬之心也会油然而生 , 步伐慢了 , 说话轻了 , 凝神举目 , 品赏文化与艺术带来的享受 。
尊重传统 切不可俗
随着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旅游业的开发、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 , 各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活力 , 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改进的环境用字问题、建筑用字问题 。
比如某地“大禹庙” , 是近年新建的地方标志性建筑 , 从设计到建设处处显示出匠心 , 可就是一进广场的两座标志性牌坊匾额书法给人以遗憾 。如第一座牌坊匾额文字缺少端庄正大之气 。细究问题 , 字无来源 , 完全是自由体 。书法最怕的是自由体 , 如不洗心革面 , 就一个“俗”字 , 所以不可马虎 。第二座牌坊匾额书法的问题有普遍性、典型性:一是缺“礼” 。如前所述 , 旧时祠堂牌坊用字必须以“诚、敬、正”的思想创作 , 必须庄正 , 一般都用正体(如篆书、隶书或楷书) 。用草书是缺乏传统文化之礼的 , 显得轻率 , 欠“诚敬”二字 , 这里不是显示个人风格之处 , 是显示中华文化“正大”气象的地方 。二是落款 。历史人物“圣贤”匾额 , 落款应尽量简洁 。该匾额本来可简单落穷款 , 姓名加印便可;也可两行 , “年份”、姓名加印即可;却用了三行 , “辛卯仲”一行 , “春山阴×(姓)”一行 , “×(名)书撰”一行 , 前三字还吊在第二排的中间 , 上下虚空 , 很不雅致 。而且 , 本该连写的名字断开 , 如果是写别人的名字 , 那是缺礼不敬 , 自己的名字断开 , 那是不懂书仪之礼 。落款最后两字“书撰” , 这个“撰”字用得极不妥 。三是画蛇添足 。这么庄严的牌匾 , 不需要起首章 , 少见庄严古匾如此多此一举的 。从《紫禁城》杂志2015年12月号春花的《清代紫禁城武英殿建筑群建筑各匾额变迁》一文可得知 , 宫廷制匾也是极严肃的事 , 选用材质、漆色、花纹边框、底色、书体等等 , 都要经过皇帝的审核朱批 。民间当然比不得皇宫 , 也不必要与之相比较 , 但也应以“去俗”为第一要务 , 要与整座建筑相和谐 , 否则将被有识之士和后人笑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