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帝制意义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过程( 三 )

袁世凯复辟帝制意义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过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13日 , 经临时参议院同意 , 袁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25日 , 唐抵南京组织内阁 。30日 , 袁任命各部总长:外交:陆征祥(1871-1949) , 内务:赵秉钧 , 财政:熊希龄 , 陆军:段祺瑞 , 海军:刘冠雄(1858-?) , 司法:王宠惠 , 教育:蔡元培 , 农林:宋教仁 , 工商:陈其美 , 交通:唐绍仪(兼) 。外交、军事、内务、财政大权均掌握在袁世凯的亲信手里 , 革命党人虽也占有几个席位 , 但均属摆设性的 。1912年4月1日 , 孙中山正式解职 , 其他一些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也“相率下野” 。黄兴以南京留守的名义 , 暂在南京主持留守府 。5日 , 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
这样 , 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 袁世凯终于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 在中国重新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 。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
1912年3月10日 ,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
袁世凯自镇压二次革命后 , 即迫使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 后又解散国会 。1914年﹐袁世凯召开约法会议 ,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制定《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 大权独揽 。随即废除国务院 , 改设政事堂 , 并设参政院代行立法权 。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 , 认为中国人知识程度太低﹐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 只适合于君主制 。杨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联了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和严复 , 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名 , 于8月14日联合发起成立筹安会﹐公开进行复辟帝制活动 。筹安会一面到各地鼓动 , 一面电请各省将军﹑巡按使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旋宣布“一致主张君主立宪” 。与此同时﹐北洋系军政要人﹑地方大吏段芝贵﹑袁乃宽﹑梁士诒﹑朱启钤﹑周自齐﹑倪嗣冲﹑王占元﹑龙济光等纷纷活动﹐拥护袁世凯称帝 。但袁世凯故作姿态 , 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时宜” 。于是 , 梁士诒等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 , 制造“民意” , 并与筹安会争功 。

袁世凯复辟帝制意义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过程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1915年10月6日 , 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词 , 召开“国民代表大会” 。各省遂匆促选举国民代表 , 举行“国体投票”﹐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 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大会总代表 。随后 , 参政院以总代表名义 , 上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 。袁接受帝位后 , 随即封官晋爵 , 改总统府为新华宫 , 并发行一种以他的头像和龙作图案的纪念金币和银币 , 准备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登极) 。
结局
【袁世凯复辟帝制意义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过程】袁帝制自为的行径 ,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反帝制运动在深入发展 。12月25日 ,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 , 讨伐袁世凯背叛共和 , 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放弃洪宪帝制 , 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 但仍然想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 并起用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 , 企图依靠段团结北洋势力 , 压制南方起义力量 , 但起义各省没有停止军事行动 。5月下旬袁世凯忧愤成疾 , 同年6月6日 , 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