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哦,我就是那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三 )


校园欺凌|“哦,我就是那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文章图片
围观者,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欺凌不仅仅是两个对立方所产生的行为 。
在欺凌发生的瞬间,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被卷入其中 。心理学家Salmivalli把参与欺凌的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除欺凌者与受害者外):


  • 协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帮凶,也是最软弱的 。在欺凌者首先实施欺凌行为之后,协助者会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 。我们校园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一开始只有一个人欺负人,后来更多的人加入 。协助欺凌者好像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类似「站队」:我跟你是一拨的,我帮你欺负别人,你别欺负我 。

  • 起哄者(reinforce)如果个体对于帮助他人之后的预期是偏负性的,例如会认同「枪打出头鸟」、「我并不能改变什么」,那么将很有可能成为起哄者 。

  •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对欺凌行为发生时可能会选择回避、直接走开 。但他们是欺凌事件中变数最大的角色,如果他们能够改变对于反抗欺凌的负性预期,那么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

  •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为中最具保护性的人,是与受害者站在一边的 。这些敢于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较少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

校园欺凌|“哦,我就是那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文章图片
图/《少年的你》
校园欺凌|“哦,我就是那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文章图片
面对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
1)不指责受害者、不鼓励以暴制暴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声音,比如“是爷们就不要怂,打回去TA就不敢再欺负你了”,或者“一个巴掌拍不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遭受校园欺凌对于受害者而言已经十分痛苦,如果再有许多人关注,舆论的压力对一个孩子而言更是难以承担,不指责受害者,是每一个关注者所应做的 。
2)承认和面对“欺凌”的存在
老师、家长、校方首先应该承认欺凌事件的存在 。我们不能给欺凌随随便便安上一个别的名字(开玩笑、淘气),更不能因为是“偶然事件”或是因为欺凌者父母否认,就装作它不存在,去否认被欺凌者的感受 。
承认被欺凌者的受伤感受,一起去面对其中未解的问题,哪怕其中有过错和瑕疵,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
3)一起来讨论如何行动
谴责并非最终目的 。
让人们感到不安全的,正是对于真正问题的否认和回避 。这其中的问题包含:

  • 在这个集体中,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

  • 我和同学们、老师们共同创建、维护的这个集体中,行为边界究竟是怎样的?

  • 当我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我有怎样的表达渠道?我会得到怎样的关注和帮助?

  • 在欺凌发生之后,我是否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坐下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被评价和指责)、并和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和学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行为规范?

4)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渠道
欺凌离我们其实很近,而且被欺凌的痛苦可以一直伴随着人们,多少年都难以化解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