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 开创唇泥品类,国内卖断货,这个新品牌上线1年就破亿( 二 )



从2007到2015 , 外面的世界已经变了天 , 电子商务的玩法日新月异 , 旧的玩法刚被总结出来 , 马上就会有新的做法 , 流量被自媒体玩出花 , 微博是当时最大的流量池 , 商家们开始意识到流量的重要性 , MCN才刚刚萌芽没几年 , 借鉴的也都是国外的做法 。



文冲做的就是微博达人 , 除了自己孵化 , 也招募平台上做得不错的达人 。 为了创业 , 他烧掉了从阿里拿到的全部股票 , 如果按照最高时期的股价计算 , 差不多价值1500万元 。 也孵化出了一批自家的达人 , 号段都以中腰部和尾部为主 。 讲到这里 , 文冲是有点心痛的 。

2016年 , 文冲带着达人去韩国选品 , 代理品牌 , 通过达人们的种草和内容营销 , 在微博时代 , 他就已经确定品销合一的打法 , 走的是渠道销售 , 他的团队推的品 ,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VENUS的大理石眼影盘 , “将很多小商家扶上了美妆头部的位置” 。

这一步 , 算是文冲开始为自家的美妆品牌做的铺垫之一 。 流量和渠道 , 加上自己代运营的品牌矩阵 , 文冲觉得 , 自家品牌的创始环境 , 已经形成了闭环 。

渠道为王
2019年 , INTO YOU成立 , 拳头产品唇泥定价59元一支 , 这个价格算是国产美妆品牌的安全价格带 , 当然在实际的营销场景中 , 单支的价格会更低 。 这样的定价也是被近几年的唇彩市场形势所迫 , 如果时间拉回四五年前 , 100元左右的口红、唇釉 , “大家还会觉得很便宜” 。

近几年 , 唇彩行业在多方压力下 , 逐渐演变成供应链和营销之争 , 便宜的产品恨不能九块九包邮 , 如果超过百元 , 消费者往往会选择3CE、美宝莲 , 甚至会选择迪奥、阿玛尼、YSL等奢品品牌 , 而且唇妆类目不比粉底一类 , 忠诚度本就不高 , 只有降低消费者的试错成本 , 才能赢得第一波用户 。

这对所有人的供应链都是一个考验 , 如果供应链跟不上 , 结果可能都不是掉下第一梯队 , 而是很可能会消失在市面上 , 40元到70元 , 就是如今国产口红品牌的价格区间 。

然而竞争到最后 , 供应链提供的产品近似 , “如果不提要求 , 只能从已有的产品里挑选” , 再连带着包装设计、快递物流 , 到下游的试色直播、带货话术和种草视频 , 都趋于近同 , 有些低端走量的品牌 , 甚至不会更换包装设计和Logo字体 。

另一部分商家群体 , 试图打出新概念 , 用一些新的话术和包装 , 确实能在短期内看到效果——品牌之间的认知差异 , 也是消费者买单的主要动因之一 。 但这种打法缺乏产品本质上的创新 , 只在新包装、新概念、新价格上取悦消费者 , 并不持久 。

INTO YOU唇部彩妆代言人鞠婧祎

这对赛道上努力奔跑的品牌商家、投资方或是消费者 , 都是一个恶性循环 , 卷完之后的下半场 , 只能是一地鸡毛的垃圾时间 , 消费者的信任最终还是回到传统大牌手里 , 投资方也会对投资更加谨慎 。

在一众客观因素趋同的情况下 , 供应链和营销内容的差异比拼 , 就成了品牌能否冲出赛道的关键因素 。 本质上 , 还是回归产品本身 。 “不为创新而创新” , 是包括文冲在内的很多商家都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基于用户真实需求的创新 , 本身就需要市场调研和反馈验证 。

文冲的品牌合伙人 , 老橘 , 是圈里出了名的行家 , “在这圈时间很长” , 用文冲的话说 , 对颜色、质地极其敏感 , 为不少美妆品牌做过配色 。 供应链的研发能力 , 是文冲的优势 , 其实也是不足 , 这个不足并不只是他们一家的问题 , “大厂对于核心原材料的领先 , 是我们比不了的” , 老橘所要做的 , 就是向供应链提出要求 , “需要什么样的质地、上妆效果” , 工厂再试验调试出成品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