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传宗接代,但也有很多人会选择不要生孩子,为什么丁克会不要孩子?有些选择做丁克一族的理由是:孩子是第三者,会破坏二人世界的亲密 。然而爱遵循的法则不是加减法,而是乘法 。各人给孩子的爱不是从给对方的爱中瓜分出来的,而是孩子激发出来的 。把对方给孩子的爱视为自己的亏损,这真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心理 。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丁克族对生活的想法!
住在北京翠微路25号院的王鹏、耿向芳是一对恩爱夫妻 。他们结婚九年却一直没有“添丁进口” 。说起不要孩子的原因,耿女士说是因为“太爱孩子了,我们想要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理想结晶 。但现在生存竞争太激烈,孩子从上幼儿园、上学到工作,要承受的压力太大;还要面临生老病死这些人生关口,我们不忍心孩子受罪,干脆不要” 。
新兴集团财务部职员傅大庆和妻子宁超则“一直觉得孩子是‘第三者’,有了孩子必然把一部分感情和精力分给孩子,对家庭和事业都会有影响” 。而且他们算出,“按北京的一般消费水平,培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需要花费20万元人民币,而二人世界就可以用这笔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准” 。如今,夫妻已经牵手13春秋,依然情同初恋 。
这两对夫妇就是在中国城市不断出现的“丁克家庭”的典型代表 。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这样不要孩子的家庭已经占有一定比例 。据北京市的统计,全市结婚五年以上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育龄夫妇的百分之十 。
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马晓年教授认为,“丁克家庭”的不断扩大,说明当代都市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生男生女一个样,再到选择不要孩子,突破了结婚生子的传统婚育模式 。从性文明建设角度看,说明都市人对两情相悦,对性健康和性和谐美满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与城市不同的是,中国农村“丁克家庭”还很少见,但传统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29岁的陈秀芝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她的母亲一生生了8个子女,其中两个不幸夭折 。陈秀芝的大姐、二姐分别生了3个和2个孩子;而只有一个女儿的陈秀芝夫妇三年前就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目前,全国像陈秀芝这样自愿只生一个子女的家庭已经达到3500万个之多 。
中国的人口专家把这些观念的改变看作是为中国推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结果 。而陈秀芝家的生育史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生育工作走过的历程 。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死亡率显着下降,出生率则保持高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6‰增至23‰,进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期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妇女要求摆脱家庭羁绊和多子女的拖累,实行避孕节育;但又苦于缺乏有关知识和药具,不少人向政府有关部门呼吁,要求给予帮助和指导 。
1953年至1957年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用了5年对当时人口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表了着名的《新人口论》,提出了“人口非控制不可”的主张 。但是他的主张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到批判 。
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人口在无政府状态下急剧膨胀 。到1970年底,全国人口已经达到八亿,人口出生率为33.43‰,自然增长率超过25‰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在70年代全面展开 。毛泽东做出“人口非控制不可”的指示 。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显着下降,到1978年,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到18.25‰和12‰,全国总人口为9.6亿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发型 当宋祖儿换上成熟的发型后,脸小了一大半,侧颜把我惊艳到了
- 佳泓是什么意思 具体怎么解释
- 逃避传宗接代的压力 选择当丁克族
- 全球十大惊悚地点 让你毛骨悚然的可怕之地
- 娶妻当如樱庭葵,生女当如泉此方是什么梗
- 同事|当领导偏心一位嘴甜的同事,把辛苦的事推给沉默的你时,该怎么办
- 惊!男人比女人更容易一见钟情
- 什么样的面相容易当上丁克族
- 女人停止夫妻生活会有惊人变化
- 如何判断女人是不是把你当备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