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年轻人的爱情不再浪漫( 四 )
能引发警铃大作的还有家庭分工、经济关系、生活习惯 。 浪漫被「尊重」限制 。 往好处看 , 这确实能够让双方更体贴谨慎 , 但这随时随地召开的「两性」、「城乡」、「贫富阶级」等各利益集团的代表大会让浪漫几乎无处容身 。
浪漫之外 , 当代爱情还有哪些可能性?
作家阿兰·德波顿认为 , 现代的爱情自 1750 年以来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 。
浪漫主义的爱情观相信爱情应当生发于直觉 , 且相信一见钟情 。 这种观念通过诗歌、戏剧、神话、小说 , 以及爱情电影 , 来植根到人们对「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理解里 。 爱情故事千千万 , 但是爱情剧本总相似 , 许多爱情故事里描述的浪漫之爱都有类似皮格马利翁的浪漫主义气质:在神话里 , 雕塑家爱上了自己的作品难以自拔 , 以至于最后恳求维纳斯把她变成活人与她结婚 , 两人从此拥有了永恒的爱情 。
浪漫主义的爱也出自一种激情 , 不需要原因 , 只是因为彼此「有感觉」 , 两个人就能坠入爱河 , 并因此受到所有人的祝福 , 毫不费力地过上幸福生活;真正相爱的两人不需要沟通 , 除了吟诗和表白 , 几乎一切语言都被视作不浪漫、煞风景的存在 。
对应地 , 在现实生活中 , 缺乏如上要素的关系总会被指控为「不浪漫」 , 换言之 , 「不爱」 。
本文图片
发现没 , 浪漫主义爱情在当代生活中本来就不可能实现(它只偶尔出现某些片段 , 比如那些淡红色色调的落日里 , 人们会把这些意象暗示成爱情) 。 况且浪漫的概念本就过于混乱 , 把「浪漫」当作爱情的必要条件 , 也许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具有正当性 。
后来 , 「无浪漫倾向」这一概念的提出 , 也使得浪漫在爱情中的绝对性进一步遭受质疑 。
2014 年 , 国际上首度设立了「无浪漫倾向意识周」(Aromantic Awareness Week) , 旨在推广「无浪漫倾向」/「无浪漫取向」和「无浪漫者」的概念 。 自 2015 年起 , 节日名字加上「谱系」一词 , 变成「无浪漫倾向谱系意识周」(Aromantic Spectrum Awareness Week) 。
【爱情|年轻人的爱情不再浪漫】「无浪漫者」 , 可以理解为那些不会被浪漫吸引 , 或者不想跟人建立浪漫关系 。 有的无浪漫者无法接受亲吻、抚摸等行为 。
本文图片
人们比性取向更进一步地区分了「性吸引」和「浪漫吸引」 , 一个人「是否能感到性吸引」与「是否能感受到浪漫吸引」不存在直接关系 。 「无浪漫者」对浪漫行为和浪漫关系感到不感兴趣、不适甚至排斥 。 对他们来说 , 浪漫行为更像是为了「取悦伴侣」 , 甚至认为他人在编造或夸大浪漫爱情中的吸引力和迷恋 。
大多数无浪漫者不会有想去恋爱、去追求别人的欲望 。 也就是说 , “一个人不结婚不恋爱”并不只是一种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选择 , 而是可以从「取向」上就不需要浪漫爱情 。
某种程度上 , 在爱情面前诉诸理性主义就是一种自我防御 。 然而 , 人们希望理性全盘接管生活 , 但却仍然对爱情中超越理性的体验——哪怕不将这种体验命名为浪漫——有着难以否认的需要 。
阿兰·德波顿提出了一种暨「罗曼蒂克婚姻」之后的「心理学婚姻」 , 也许可以为现在的亲密关系提供借鉴——这种关系 , 更多考虑:对方有哪些让人不爽的点(而非将对方美化为天使 , 而后遭受不可避免的失望和沮丧)、是否能和对方共同成长(而非自己是否能够在对方面前完全展示自我、对方是否能够全盘接纳自己)、是否能继续做朋友(而非相信不天长地久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 这样一来 , 爱情的感性一面被拯救了 , 而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理性也能在这样的关系模式中有一席之地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女人,永远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
-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这3个,孩子越早知道越好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爱情,而是认真生活的心境
- 《今生有你》40多岁被离职的老赵:他的话,揭开职场人的隐痛
- 不爱加班是时代进步,尊重年轻人的时间!曹德旺站在了年轻人这边
- 过年 “你媳妇回娘家过年,咱家20来口人的年夜饭谁做”“我没媳妇了”
- 爱情 图钱和不图钱的女人,在男人心里是怎样的位置?两个男人说了实话
- 爱情 人老了,别太精明,笨一点是福气
- 本文转自:安徽共青团一个人的风景依旧灿烂。|学会和自己在一起也挺好
- |“他有太太,我有先生了”:女人嫁给爱情到底有多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