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 李白拼音翻译)( 二 )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有“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元代王冕的《耕读轩》中写到“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犁锄和牛角书代表耕读生活 。
白居易《归田》中云“种田意已决,迎春治耒耜”畎浍对郊墟 。畎浍quǎn kuài,田间排灌用的水沟 。也可用来比喻平庸 。如唐代诗人元稹写过“自伤才畎浍,其奈赠珠何 。”
郊墟,指郊外,村野荒丘之间 。唐代韩愈 的《符读书城南》诗中云:"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畎浍对郊墟,与前面的“犁锄对耒耜”都可以指田园生活 。犀角带,象牙梳,装饰有犀角的腰带和用象牙做的梳子,借喻达官贵人的奢华,身份地位的象征 。驷马对安车,驷马就是驾车的四匹马,古人对马非常重视,不同数量,不同颜色,不同等级的马,名字各有不同,二马驾车为骈,三马驾车为骖,四马驾车为驷;黑马为骊,黄马为骠,枣红马为骅骝,劣马为驽,骏马为骥等等 。有个成语叫“驷马难追”,不是四匹马都追不上,而是指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 。形容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所以驷马除了指驾驶一辆车的四匹马,还可以指代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 。所以这里驷马和安车都是指马车,安车指的是可以坐乘的小车,古代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 。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 。有个成语叫“安车蒲轮”,在汉代实行征辟制,为了迎接贤士,以示礼敬,就用蒲草裹轮子以减动震动 。如《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 。”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 。这是两个故事,传说东晋时,前秦皇帝苻坚起草赦免文告,一只青蝇飞进内室,赶走又飞来,很快大赦的消息满城皆知 。苻坚追査是谁走露了消息,众人皆说是一个青衣人在大街上奔走相告 。原来是那只青蝇化作青衣人传了讯息 。黄耳是犬的名字 。相传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洛阳做官,他的家乡在吴中,很久没有收到家书,有一天,对黄耳开玩笑说:“你能带书信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狗开心地,摇摇尾巴 。陆机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 。黄耳日夜不休的赶路,送信回家,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给陆机写了一封回信 。狗狗立即上路,一路上翻山越岭,直奔京城 。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千里之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 。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 。
长裾就是长衣或者长袖,借指读书人,曳长裾指穿着长衣去拜访某人 。
这两句推测出自李白的《行路难之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曳裾王门”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 。李白诗中前一句的弹剑说的是冯煖客孟尝君的典故,冯煖贫困潦倒,身无分文,只带着一把剑到孟尝君家里做门客,孟尝君同意了,但以下等门客相待,冯煖不满,击剑而歌,要求吃饭有鱼,出门有车,孟尝君都满足了他,后来给了孟尝君很大帮助,如狡兔三窟的典故 。“庭畔有人持短剑”不知道说的是不是冯煖的典故,如果是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前一句指一个人有声望有权势,有人投奔他,门客众多,和后一句暗指一个人已经失去权力,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状况形成对比 。在孟尝君的故事里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孟尝君开始时门客三千,但后来被齐王罢官后,所有门客除冯煖外都离他而去,孟尝君发誓如果将来这些人再来投靠自己,一定好好羞辱一下他们,说“如复见,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孟尝君也很有意思,要吐人一脸口水 。幸好被冯煖婉言制止 。有人推测“庭畔有人持短剑”指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感觉和后文意义不通 。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波浪拍打着船只,惊骇了外船中夜宿的船夫;峰峦叠嶂围绕着屋舍正是喜欢隐居的人理想的生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