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美白成分那么多,谁更好用一点?

大家好 , 我是爱啃文献的葡萄干 。
秋天来了 ,什么事情最重要?不少言安堂的小伙伴都表示:这还用问 , 当然是白起来啊 , 最好是全身上下 , 连手肘子膝盖皮皮都白成一道光 , 白成反光板 , 白得被人怀疑的那种 。
本直男虽然不太懂白成一道光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 但查查文献还是会的 。
要想搞懂美白 , 那就得先搞懂我们是怎么变黑的 。
0 1
眼前的黑是什么黑
我们的皮肤 , 并不是某种单一的色素的涂鸦板 。 相反 , 决定皮肤颜色有四大金刚:黑色素、氧化血红蛋白(红色)、还原血红蛋白(蓝色)、胡萝卜素(黄色) 。
而黑色素是其中的关键 。
咱们皮肤里面的黑色素有俩兄弟 , 一个是褐/ 黑色的优黑素(Eumelanin) , 还有一个是红/黄色的褐黑素(Pheomelanin) 。
这两家伙出生在黑色素细胞内的黑素体里 。 听起来确实有点绕口 , 大家可以把黑色素细胞想象成妈妈 , 把黑素体想象成时刻保护宝宝们的外套 , 宝宝们去哪儿 , 外套就一直在哪儿 。
而黑色素兄弟呢 , 在出生前经历了很多道的“胎儿发育”关卡 , 其中极为关键的就是——酪氨酸酶 , 没有它两兄弟也不太可能顺利出生(合成) , 过程如下:

什么|美白成分那么多,谁更好用一点?
文章图片
出生以后的双胞胎呢 , 一直被牢牢裹在外套里 , 而后送到妈妈家(黑色素细胞)附近的小学(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里面读书 , 接着在大家的殷殷期待里 , 小升初、初升高、考上大学、接着再踏入社会(逐渐转移到角质形成细胞的顶端) , 而后 , 哥哥优黑素就开始了保护皮肤的工作之路(吸收紫外线并保护底层细胞核免受损伤) 。
随着岁月流逝(表皮更替 , 角质形成细胞向着角质层分化“变老”) , 两兄弟也会逐渐老去(随着角质形成细胞不断向上分化的过程 , 而不断降解) , 最终走完自己的一生 , 安然离开皮肤 。
那么问题来了 , 在黑色素兄弟的一生中 , 从出生、到四处辗转、到工作、再到退休 , 谁是关键的一环?
0 2
抓住关键的一环 — 酪 氨酸酶
很多人把目光放在了酪氨酸酶上 , 毕竟这是源头上很重要的一环 。 如果某个成分可以抑制 酪氨酸酶的活性 , 那是不是就能美白了?
但是 , 这关键的一步并不好迈出 , 甚至还有可能迈错 。 为啥会这样?一切还得从 酪氨酸酶的提取来源说起 。
做美白实验用的酪氨酸酶从哪里来? 大体上有三个提取的来源的思路:人、蘑菇、鼠 。
而研究者们常用的 酪氨酸酶 , 就是 从黑不溜秋的蘑菇身上薅出来的 。 但是呢 , 蘑菇的酪氨酸酶和人的酪氨酸酶差别太大了 ,据文献报导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都只有23%左右 , 而且两者的空间结构还有差异 。
因此用蘑菇来测美白成分 , 还真的不怎么靠谱 , 心里没底儿的研发者 , 只能测完蘑菇以后 , 再用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的酪氨酸酶 来测试 。
当然 , 要想真靠谱还得直接用人酪氨酸酶 。 以前获取充足的 纯化活性形式人酪氨酸酶比较困难 , 但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发展 , 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总而言之 , 要想知道美白成分靠不靠谱 , 就要看用的是啥实验对象 , 所以靠谱程度是这样的:
人体实验>皮肤模型实验>黑色素细胞实验>
人酪氨酸酶实验>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实验>
蘑菇酪氨酸酶实验
0 3
氢醌 — 危险的药用成分
对苯二酚 , 也叫做氢醌 , 始祖级的超强“美白”成分 , 它 抑制蘑菇酪氨酸酶的能力极强 , 但我们脖子上的又不是蘑菇头 , 到了 抑制人酪氨酸酶活性这一块儿 , 效果是大打折扣啊 ,IC50约4400μmol/L (指半抑制浓度 , 数字越小代表效果越好 , 下同) , 所以 ,它的淡斑能力很可能来源于它的细胞毒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