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养老窘境:护理老人的,也是老人( 六 )


有时候老人伤害了护理员 , 反馈给家属 , 同样的逻辑——“年纪这么大了 , 体谅一下 , 毕竟我们也是花了钱的 。 ”
一位家属认为大米更健康 , 一定要自己的老人餐餐吃米饭 , 每餐都要护理员拍照发过去证明 , 如果没有就要投诉 。 先忍不住的反倒是老人 , 他偷偷地和护理员说 , 拍完米饭后 , 能不能给自己换一份面食 。
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 , 护理员们无暇与家属沟通 , 变成了保姆以及为家属和老人传递信息的“猫眼” , 相互信任显得尤为可贵 。
这种脆弱的关系链条会随着长者的意外受伤被轻易撕裂 。 这时护理员与家属的关系就升级为养老院与家属的纠纷 , 护理员再次处于失语的境地 。
几乎每个护理员都曾经在逃离和留下的选择里不断徘徊 。
陈丽满在养老院一干十几年 , 经历得多了 , 内心反倒变得更加强大和宽容 , 很少再患得患失 , 学会了在对长者和家属的情感需求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 以前总想着得到对方的肯定 , 没有这样的认可就会格外失落 , 现在更多的是自我接纳:依照职业规范守则做到100分 , 就足以得到满足 , 而照料者的认可是额外的一种幸福和成就感 。
她开始关注护理员自身的心理状况 , 时常观察护理员的情绪 , 和情绪低落的护理员沟通 , 也告诉同伴 , 不要自己把护理员这份工作看低 , 工作不分贵贱 , 每一个岗位都值得被尊重 。 只有先解决自己的问题 , 才能更好地为长者服务 。
张洁刚到一线的第一周 , 负责护理的老人推开了本来常吃的米饭 。 张洁猜测他想换个口味 , 特地打了卤面和汤过来 , 老人反常地手一扬 , 汤汁和面条悉数泼在了张洁身上 。 那是唯一一次 , 她不顾规矩 , 跑回了家 。
四天后 , 院长带着同事请张洁吃了顿饭 。 院长比她大不了几岁 , 说的话也很简单 , “我们不做 , 这个就没人做了 , 我们不能看着老人没有人照顾 , 让最后一程给家庭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 。 ”
张洁回来了 。 后来跟她朝夕相处的中年护理员们 , 很少意识到 , 她也是一个90后 。
有时候同学聚会 , 张洁会笑着和那些“日渐发达”的同学们说 , “你们以后都得来我这 , 我管着你们 。 ”
*文中张洁、苏淑英及长者为化名
*图片除署名外 , 均为受访者提供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