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二 )


在西安大唐芙蓉园拍摄的月亮
到了宋代,赏月与拜月,共同构成了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的两个方面 。从宋代开始,中秋节放假一天,民间团圆娱乐,加上自周以来祭月活动的历史,以及文人赏月活动的影响,几种因素汇聚在一起造就了为今人所熟知的中秋节的样态,这成为中秋作为民俗节日正式形成的首要标志 。
中秋节正式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于,民间信仰在宋代已融入中秋活动中 。苏轼《望海楼晚景》诗“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 。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提到了民间拜月这一行为 。在宋代,中秋之夜,人们“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男则愿早步蟾宫……女则澹竚装饰,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由此可见,民间信仰已对中秋节造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
宋代之所以被认定为民间中秋节正式形成的时期的标志,还因为中秋的“团圆”属性最早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载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证明了在宋代,中秋节具有了团圆的含义 。何以中秋象征团圆?当然与中秋节的月亮最为皎洁、圆整有关 。可见,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起源于魏晋时期的文人赏月,发展于唐,后与民间的拜月仪式相结合,在得到官方认定后最终形成于宋 。


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一轮圆月升起在杭州西湖上空
在明清时期,中秋拜月较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献相较于之前,更为详尽地记录了当时中秋拜月的过程 。据刘侗《帝京景物略》等文献记载可知,相比于前代,明清时期拜月形成了一套规定的流程,摆祭案于月出的方向,放置画有蟾兔、月宫或是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于案上,焚香而拜,最后以烧月光纸、向家人分食祭品为结束 。
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中也出现了对赏月和拜月的情况的描述 。《红楼梦》第一回就出现了贾雨村赏月的情形,而第七十五回描述了众人拜月的情境 。这些记载和描写说明了在明清时代,诗意的赏月活动并未因拜月活动兴起而衰微,赏月与拜月是中秋节活动的共同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中秋赏月已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活动而见于各地 。
中秋文化的几大内涵
考察作为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生命意识都成为其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 。
中华民族向来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 。唐人殷文圭的“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和宋人高登“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的诗句,恰当地反映出中国人渴望团圆的深层心理 。

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9月4日,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总店,点心团队在后厨制作月饼 。李茂君 摄
历史上,中秋团圆的意愿,为增强家族、友朋的凝聚力,起到很好的社会调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 。二人在中秋以诗的形式互通书信,看似是在相互诉说他们所见到的景色、经历的事情,实质却是在中秋这个合家团圆的时刻,以诗意联系起兄弟二人的情感 。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宋人司马光的《八月十五日夜寄友人》这类诗皆是在中秋节时以诗歌的形式与朋友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 。宋人的一些记载完全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日的小众特点,使得中秋节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体现出中秋节日精神的平等性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