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声阵阵伴入梦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 , 上小学一年级 。 当时 , 家境之贫困 , 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 , 也无法理解的 。 不是人不勤劳 , 是生产工具 , 耕种模式等等 , 仍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水准 , 致使生产效率及产出都及其低下 。
所以 , 贫困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 简单的说 , 就是:卧床可观天上星 , 风透墙壁能灭灯 。 避寒衣衫免遮体 , 上学路上赤脚行 。
不是一家两家 , 这是当年的普遍现象 。 这就是当时西蜀山村的写照 , 房顶盖的是小青瓦 , 几年不修善 , 就会出现缝隙 。 墙壁是用竹子编成篱笆后 , 抹上一层泥巴 , 再用石灰水刷白 。
几年不修缮 , 就会到处漏风 。 坐在煤油灯前看书或写作业 , 被风一吹 , 灯肯定就灭了 。 衣衫都是补丁重着补丁 , 破破烂烂的 。 能洗干净 , 遮住身体 , 就算不错了 。 母亲每年做一双新布鞋 , 只有逢年过节 , 走亲访友时才能穿 , 平时都是打着赤脚 。
一年四季 , 天刚麻麻亮 , 父亲就下地 , 开始“男耕”了 。 诸如播种啊、耕耘啊、施肥啊、除草啊、收割啊 , 总是有忙不完的活 。
母亲白天忙家务 , 一日三餐啦 , 孩子的照顾与管教啦 , 猪牛鸡鸭的料理啦 , 衣物的缝补浆洗啦 。 到太阳落山了 , 父亲才停止了在田间的劳作 。 母亲喂完鸡鸭 , 等它们进窝后 , 才开始料理晚餐 。
晚饭后 , 母亲收拾完碗筷 , 照顾小孩子们洗完脸脚 , 招呼好上床睡觉之后 。 这才有时间 , 坐在织布机前 , 开始“女织”的工作 。
父亲端着叶子烟盒子 , 拿着叶子烟杆 , 坐在母亲的旁边 。 一边吱吱的抽着叶子烟 , 一边讲述田地里庄稼的长势 , 讲述地埂上的果树 。
母亲一边听着 , 一边用右手拉着一个控制梭子来回运动的把手 , 让梭子带动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过 。
【|梭声阵阵伴入梦】双脚分别踩着织布机下边的踏板 , 让经线不停的上下交换位置 。 左手推拉着篦子板 , 让纬线紧密平整的与经线编织在一起 。 这就是织布 , 布的长度 , 也就在母亲的手脚并用之下 , 一线一线的增加 。 母亲三个晚上就能织出一匹布来 , 长度在一仗左右 。
那时 , 乡镇是三天缝一次场 。 去街上卖布是爸爸的事情 , 爸爸卖完布总要给我们小孩子买点零食 。 如棒棒糖啦、芝麻糕啦 , 什么的 。
我们吃到这些东些 , 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 父母就看着我们 , 脸上露出的笑 , 比我们还灿烂 。 好像在她们心里 , 比我们吃着的糖还甜 。
小时候 , 我几乎都是在“呲-嗒 , 呲-嗒”的梭声中进入梦乡的 。 在睡梦中醒来 , 透过屋瓦的缝隙 , 常常看见天空的月亮 , 已经飘到了西方天际 。 伴着“呲-嗒 , 呲-嗒”的梭声 , 还能听见父母在轻轻地聊天 , 多数时候是聊我们几个小孩 。 说谁谁记忆好 , 能认多少对少字了 。 说谁谁嘴甜 , 逗人喜欢 。
小的时候 , 不知道心疼父母 , 好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 现在回想起那“呲-嗒 , 呲-嗒”的梭声 , 伴我入睡的情景 。 就再也忍不住了 , 那不争气的泪水 , 不时滴答滴答的落下 。 唉 , 真是悲催啊!敲键盘 , 还不得不在手边放点纸巾 。
-作者-
笔名:子云居士 , 浮生悠然 , 碗茗炉烟 。 喜交文友 , 青窗话古今 。 喜听古乐 , 幽斋拂心静 。 读书 , 写作 , 行走 , 只为做更好的自己 。
-更多热门美文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