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想不到,“穿拖鞋”的广州,居然是国货美妆第一城( 二 )


后来 , 韩国第一大化妆品制造厂科丝美诗、意大利莹特丽等外资化妆品制造商也相中了广州 。
这些外资美妆企业 , 为广州带来了大量代工需求 , 广州由此诞生了众多原料加工、包装等上下游相关企业 , 包括知名化妆品生产商——广东芭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面膜产能全球第一的广东化妆品ODM企业诺斯贝尔等等 。
有了强大的供应链支撑 , 广州美妆产业如鱼得水 。
在此基础上 , 一些有想法的本土美妆行业人 , 开始了创业之旅 。 由此 , 广州诞生了卡姿兰、丸美、温碧泉、韩后等美妆品牌 。
这些品牌都有过高光时刻 , 例如卡姿兰 , 2016年就占据了中国彩妆市场的份额的6.5% , 仅次于美宝莲和巴黎欧莱雅(数据来自欧睿咨询);韩后也曾”霸屏“多个知名综艺节目 , 存在感非常强 。

企业|想不到,“穿拖鞋”的广州,居然是国货美妆第一城
文章图片
03
行业变革 , 广州冒出美妆第一股
2010年后 ,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 美妆行业的传统渠道和传播方式发生改变 , 美妆品牌迎来大洗牌 。
在这次洗牌中 , 广州美妆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部分曾红极一时的美妆品牌 , 因为不适应新的游戏规则而逐渐衰落;一些新锐美妆品牌则大放异彩 。
其中 , 最成功的非完美日记莫属 。 在产品上 , 完美日记巧借外形包装设计 , 打造了很多国潮风与联名IP产品 , 吸引年轻客群 。
完美日记 采用DTC(Direct to Consumer)模式 , 完成从0到1的积累 , 打破了美妆行业传统的经销商模式 , 通过自营电商旗舰店、社群、小红书、抖音线下体验店等渠道 , 吸引了一种年轻群体粉丝 。 同时大搞联名IP , 增加粉丝黏性 , 提升产品转化率 。
04
广州美妆的短板:重营销轻研发
不过 , 广州的美妆产业也存在一些短板 。
一是尽管相关企业众多 , 但发展参差不齐 , 外界对广州美妆产业的整体印象 , 多停留在生产力强、品牌较弱的层面 , 假货近年来、微商品牌频出 , 也伤害了广州的美妆产业形象 。
二是研发上还需努力 , 特别是新锐美妆品牌 , 发展势头很不错 , 但细究会发现 , 普遍重营销、轻研发 。
还是拿广州最牛的美妆企业完美日记举例 , 完美日记一度被宣传为中国版的“欧莱雅” , 但二者的研发力差距颇大 。
数据显示 , 欧莱雅在全球拥有20个研发中心 , 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9.85亿欧元 , 平均一年申请近500个专利 。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2020年财报则显示 , 其仅拥有33个专利 , 其中27个是外观;研发人员占比不到公司3% , 全年研发费用率最高不超过1.27% 。
而曾因代言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而火的梵蜜琳 , 就是靠营销出圈 , 品质并没获得太高的口碑 。
当然 , 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国产美妆品牌身上 。 所以 , 广州的美妆产业要想走得更远 , 提升研发能力、打造品牌是关键 。
05
美妆产业 , 广州PK上海
此外 , 在美妆产业方面 , 广州也经常拿来与上海比较 。
作为中国时尚之都 , 上海吸引了众多美妆外资企业 , 雅诗兰黛、欧莱雅、爱茉莉太平洋等巨头 , 都把总部设在上海 。 在上海南郊奉贤 , 还形成了长三角地区最大规模的健康美丽产业集群“东方美谷” 。
广州美妆产业的发展 , 更多的是靠早期从外资美妆企业走出来的行业人才“另起炉灶” , 因此民营的属性更强 , 也正因如此 , 广州能成为国货美妆第一城 。
近年来 , 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美妆产业的发展 , 尤其是白云区与花都区 , 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