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乃身之宝|心理学: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才更受欢迎


学乃身之宝|心理学: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才更受欢迎
文章图片
学乃身之宝|心理学: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才更受欢迎
文章图片
学乃身之宝|心理学: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才更受欢迎
文章图片
学乃身之宝|心理学: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才更受欢迎
文章图片

文/学乃身之宝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 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
但在满足这个需求的过程中 , 很多人会用力过猛 , 变成完美主义 , 而一旦变成追求“完美无暇” , 事情很可能适得其反 。
因为心理学上的“出丑效应”告诉我们 , 露点瑕疵 , 更容易赢得好感 。
那么 , 什么是出丑效应呢?
今天的文章 , 我们就来说说 。
1.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 才更受欢迎“出丑效应” , 又称“犯错效应”或“仰巴脚效应” , 指的是才能平庸的人固然不会受人倾慕 , 但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 , 而最讨人喜欢的人物往往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
也就是说 , 那些看起来“完美无暇”的人 , 没有优秀精明的人无意间“出丑”的人 , 更讨人喜欢 。
当然 , 在利用出丑效应前 , 我们先要营造出很有能力的印象 , 之后有小失误或小缺点时才会有效果 , 否则一开始就持续出现失误 , 那么被正面评价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
这个心理效应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教授艾略特·阿伦森提出来的 。
阿伦森曾做过一个试验 , 他把四段情节类似的访谈录像分别放给测试对象看:


第一段录像中的受访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 , 在整个受访过程中 , 其态度非常自然 , 谈吐不俗 , 表现得非常自信;
第二段录像中的受访者是也是一个优秀的成功人士 , 不过 , 他在台上的表现略有些羞涩和紧张 , 竟把桌子上的咖啡碰倒了;
第三段录像中的受访者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 , 其态度很自然 , 不紧张 , 但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发言 , 可以说是毫无亮点;
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者也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 在采访中表现得非常紧张 , 而且和第二段录像中的受访者一样 , 也把桌子上的咖啡杯弄倒了 。
四段录像播放后 , 阿伦森让受试者从中选出一位他们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人 。
最终结果是 , 最不受欢迎的是第四段录像中的受访人 , 而最受欢迎的居然是第二段录像中的受访人——有高达95%的测试者选择了他 。
从这个试验我们可以看到 , 对于那些取得过突出成就的人来说 , 一些微小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他的好感 , 相反 , 还会让人们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赖 , 与之相反 , 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 , 根本看不到任何缺点 , 反而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因为人是不可能没有缺点的 , 别人看不到缺点 , 只能说明这个人的缺点隐藏得太深了 。
所以 , 我们要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 这样才更受欢迎 。
2.“出丑效应”告诉我们 , 不完美 , 才更美前面说了 , 虽然人们乐于亲近那些表现突出、成就出众的人 , 但这些精英也会让人有种距离感 , 而一旦有了距离感 , 亲切感就会随之下降 。
比如 , 电影《芳华》中的男主人公刘峰 , 他一直都是单位里的先进个人 , 集各种光荣和荣誉于一身 。
虽然他乐于助人、质朴善良 , 但当他向自己暗恋的对象吐露真情时 , 对方却拒绝了他 , 当时的台词是“谁让他是活雷锋啊!”剧中女主人公确实爱慕虚荣 , 有嫁入高干豪门的想法 , 但想到向自己表白的居然是“活雷锋” , 她没有同意 , 因为刘峰近乎完美的个人形象更适合被赞赏、被敬仰 , 而不是被爱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