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为什么说失去感觉,就失去了跟世界的联系?( 二 )


其实,这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萦绕于内心的抽象思维 。从成书历史来看,佛经中的感觉分类代表了古人对感觉分类的朴素认识 。
其实,人的感觉远不止五种或六种 。根据外界刺激的性质、作用于人体的具体感官部位,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
咱们运用最广泛、最频繁,日常离不开的视觉、听觉、味觉、肤觉等,都属于外部感觉,其中视线、声音、气味都可由近及远,不必有所实质接触,因此也被划分为“距离感觉” 。
神经元|为什么说失去感觉,就失去了跟世界的联系?
文章图片
“内部感觉”则是从人体内部接收刺激引发,也被称为“机体觉”,比方说咱们走在一根粗细不过一掌宽的平衡木上、却还能不掉下来,是由于小脑参与了控制平衡,协调躯干、肌肉张力协作以抵抗不稳定的道路环境,这就是“平衡觉”,与之相对应的还有维系我们游泳、深蹲、硬拉、纵跳、俯卧等活动的“运动觉”等 。
正是通过这些奇妙的联系,我们才能在纷繁错杂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找准自己的坐标 。
神经元|为什么说失去感觉,就失去了跟世界的联系?
文章图片
没有感觉,我还是我吗?
感觉的重要性口说无凭——很少有人把敏锐、传递速度极快的感觉当作造物者的美妙馈赠,相反,大部分常人都把感觉的存在看作理所应当 。
不过,还真有一些人通过种种方法,证实了感觉的重要性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西方心理学界便以种种精巧的“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感觉对生物体的非凡意义 。感觉剥夺,是以隔绝有机体的感觉能力而进行的研究,不论何种感觉被夺走,生物体都显示出惶惑、焦躁不安的迹象 。
例如,1954年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Mcgill)大学实验室,三位心理学家W.H.Bexton、W.Heron和T.H.Scott以20美金的高额报酬吸引了若干大学生作为受试者 。
实验过程相当简明而愉快:受试者只需要带上特殊的半透明镜片(剥夺了图形视觉)、手臂上套设纸板(剥夺触觉),在一个除了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外什么也听不着的隔音室(剥夺听觉)中静卧(尽量减少活动) 。
神经元|为什么说失去感觉,就失去了跟世界的联系?
文章图片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纷纷陷入假寐状态,有的甚至进入深度睡眠,不过短短数十小时后,受试群体普遍产生了无聊、焦躁情绪 。
实验结束后,受试者仍然处于注意力涣散的糟糕状态中,既不能进行有效思考,也基本丧失了短期记忆能力,有少数人甚至出现了白日幻梦 。
神经元|为什么说失去感觉,就失去了跟世界的联系?
文章图片
最严酷的感觉剥夺,是将受试者的全部感觉完全隔绝——悬挂在水中槽体,几乎毫无与外界的接触 。
被当做小白鼠实验的人后来回忆道:在感觉剥夺的次日,有极其强烈的、想要运动的欲望,而且感觉时间异常漫长,现实过程中不过数分钟,但在测试空间内却觉得已经过去了数小时,内心极为压抑沉重 。
神经元|为什么说失去感觉,就失去了跟世界的联系?
文章图片
Krech在1966年以老鼠作为测试对象,希冀通过鼠类的生理特征变化佐证感觉受限下脑部的病变过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