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室抢劫七岩位置 入室抢劫被反杀判刑吗( 三 )


大家结亲了,都是一家人,这点家长里短的,实在不值得费心思 。
有这功夫还不如琢磨琢磨下面这句话,就是“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 。乃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
这段话很有意思,里面同时包含了“渐慕华风”与“西风东渐”两个内容 。
我们先来说“渐慕华风”:
不管怎么说,唐朝当时在整个东亚地区,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是艺术方面都是领先者,这点应该没有异议 。
吐蕃接触到唐朝以后,喜欢唐朝的丝绸、礼乐、文化典籍,这点很正常 。所以唐蕃和亲以后,有大量的吐蕃贵族青年到长安做留学生,学习唐朝的文化 。
这些留学生的水平相当的高,既能跟唐朝的皇子们一起打马球,又能在喝酒的时候,跟大臣们一起玩儿联句的文字游戏 。
当然其中也有些也学成了唐朝的死忠粉,有点公知的架势了,其中就有个哥们实在不想回国了,让人给家里传话,说自己死了 。
但是呢,也一样有学成了回去报效祖国的,比如说论钦陵就是个留学生,他回去以后带兵把唐军好顿捶 。
我认识不少受过很好教育的藏族青年,他们很多人藏语、汉语、英语都很棒,但我就发现有些人对留学生这段很抵触,同时呢,他们又认同吐蕃从中亚、西亚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有点心态就有点那啥了 。
都是学知识,咋西边的就比东边的好是吗?
说实话,当时吐蕃人都没嫌弃唐朝,咋现在还被人嫌弃了呢?!
其实跟人学东西不丢人,学了半天没学会,这才丢人呢!
吐蕃明明是学会了还能反杀的类型,不知道为啥这么纠结?!
下面咱来聊聊“西风东渐:
唐史在这段记载里,还涉及到吐蕃的一个传统风俗,这就是“赭面” 。
唐朝史官在写到这段的时候呢,多少有点想当然了 。
要说松赞干布来没来这事儿,史官们估计也不敢瞎写,毕竟太明显了 。再说了,来不来都跟史官没啥关系,没必要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来掩饰 。但赭面这东西,不显山不露水的,适当发挥一下,无关痛痒 。
于是,史官大笔一挥就写了段,“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 。
这话说的感觉,好像是吐蕃以后再也没有赭面的习俗了 。但其实赭面习俗不但没消失,反倒发扬光大了 。
其实,赭面这东西是种保护性措施,就是因为高原阳光太强烈,脸上抹点东西保护一下皮肤 。这种生活必需品之类的东西,怎么可能赞普说不弄就不弄了呢?
李永宪老师对赭面习俗做了专门的研究,写过《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和《吐蕃赭面”习俗再观察》两篇论文 。[3]
从李老师的研究成果上看,在西藏早期墓葬里,就有用红色颜料涂抹尸骸的传统 。另外在青海的吐蕃墓葬里出土的棺板画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赭面的人物形象 。这些墓葬的年代判定为大概在公元8世纪的中期 。
要知道,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对青海还没有控制权,等到了公元8世纪,赭面习俗不但没消亡,反到在青海传播开了 。
最逗的是,赭面习俗还传到了唐朝,成了长安城里大小姐们的时尚潮流装 。
当时白居易白老爷子对这事儿呀,那真是痛心疾首啊,专门写了首《时世妆》的诗 。时间的时,世界的世,妆容的妆,这意思就是“这个时候流行的装扮” 。
这首诗里有这么几句: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
……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
……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