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心理学:刻意迎合别人的你,其实是缺少这个能力
文/学乃身之宝
有人说,应对好孤独这件事,一个人需要经历“忍受孤独、习惯孤独、享受孤独”这三个阶段 。
只是很多人停留在第二阶段,即接受“孤独是人生常态”这个事实的同时,内心还在渴望与外界保持联系,希望得到他人的接纳和认同,于是开始刻意迎合或讨好别人,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无法享受孤独,也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 。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该怎样停止讨好的行为,并顺利达到“享受孤独”这个阶段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孤独力” 。
文章图片
1.习惯孤独的人,和依恋模式有关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曾指出,从小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一个重要特征,即空虚感 。
空虚感本身不是一种病,不像焦虑症或抑郁症,很多人也没有觉得这些不适会干扰到他们的生活,但这种感觉会让他们有种与世隔绝,好像本该更加享受生活却没有的感觉 。他们很难和另一个人产生情感连结,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 。
这种空虚感夹杂着强烈的孤独感,那些习惯孤独的人,就是这样的状态:他们在童年时代很可能是没有得到充足的养分,长大后发现自己空虚、孤独、情感麻木 。
文章图片
从这个角度来说,习惯孤独的人,或许是从小没有和重要抚育者(主要是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一直处在不安全的依恋状态 。
比如,有些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经常让其独处,没有很好地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等需求,这样的孩子,其内心就会被不安、恐惧充斥着,长大后这种不安感还会混合着极度的孤独感,于是会绝望地期待有个人(一般是伴侣)来填补生活中的巨大空虚和孤独 。
只是这种“期待”,很容易演变为刻意迎合或讨好,因为他们太渴望被爱了,会用力过猛 。
可见,无法享受孤独,习惯孤独的人,他们很可能在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爱过 。
文章图片
2.无法享受孤独的人,还和从众心理有关
从众心理,说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或行为,
比如,我们常说“随大流”,就是从众心理 。
因为“随大流”会让我们看起来“正常”,不是那么特殊和特别,也会让我们拥有安全感,即“我和你一样,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
那些无法享受孤独的人,依据从众心理来看,就是希望有人陪伴,让自己感受到舒服和安全 。
文章图片
其实,从众心理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
这里,我们可以从内在因素做进一步解释,即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受从众心理影响呢?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著)一书中给了我们答案:“心理学家在看待情境和个体对行为的影响时左右摇摆 。在不否认社会力量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同时,钟摆现在又回到个体人格和遗传倾向上 。”
所以,人格研究者在努力弄清楚并重新确认自我同一性(我是谁)与个体行为(做什么)之间的关系 。
而那些无法享受孤独的人,往往就是缺少自我同一性(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无法做自己的人,所以他们才习惯讨好别人或刻意迎合别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怕啥来啥,原来其中蕴含这样心理学道理
- 心理学家|男人在哪个年龄阶段,最离不开女人?心理学家的答案很统一
- |发展心理学:为什么很多老人到了70岁就去世了,根本原因是什么?
- 心理学|心理学发现:不管你和丈夫多恩爱,有4个秘密都不能说出口
- 心理学|心理学:哪朵昙花盛开的最绚丽?测测你们的感情是一时还是一世!
- 异性|想让异性喜欢你,用不着花钱,学会心理学中的三个效应就可以
- 心理学|心理学:如果发现男人自私、没有人情味,做这3件事非常有效
- 心理学家:没事胡思乱想是一种病,得治
- |心理学:你照哪个镜子,测出你应该对自己做出怎样的反省
- 心理学|人老了,“兄弟姐妹”关系处不好,多半触犯了这些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