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余华,一个有文化的段子手( 三 )


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 。
王蒙认为,该小说写出了“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单纯、困惑、挫折、尴尬和随遇而安” 。
评论家李陀认为,该小说证明余华“已经走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 。
在豆瓣,许多读者都给它打出了高分 。
不久,余华又在《收获》杂志发表《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从此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
1987年2月,余华被邀请,远赴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讲习班 。
次年9月,他进入创作研究生班学习,与莫言成为同窗好友 。
这期间,他接触到马尔克斯、威廉·福克纳、胡安·鲁尔福等作家的小说,深受启发 。
进入九十年代后,余华的创作生涯迎来井喷期 。
1991年,他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一年后,出版长篇小说《活着》。
《活着》的创作灵感,源于19世纪的美国民歌《老黑奴》 。
余华 余华,一个有文化的段子手
文章图片
当时,余华租住在9平米的出租屋里,整日埋头创作,却始终不满意 。
女友陈虹建议他,既然第三人称写不好,那不如改用第一人称写,代入感更强 。
余华觉得有道理,于是弃用所有写完的稿子,开始改用第一人称重写 。
小说的故事,讲述了农民福贵的坎坷人生 。
民国时,福贵是纨绔子弟,嗜赌如命,败光家产后,气死父亲,后来被抓去当壮丁 。
余华 余华,一个有文化的段子手
文章图片
再之后,他历经了种种磨难,儿子在献血中意外死亡,女儿难产去世,妻子也撒手人寰 。
从此,福贵和女婿外孙相依为命 。
再后来,女婿做工时意外死亡,外孙豆子吃太多,被撑死 。
余华 余华,一个有文化的段子手
文章图片
至此,一家人全部死光,只剩福贵一人 。
此后,福贵便一个人生活了十几年 。
没有抱怨、愤恨,有的只是平和、淡然 。
经历过大苦大难后,福贵早已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 。
人到暮年时,福贵与一头老牛为伴 。
此时的他,虽孑然一身,却更坚强豁达,给读者莫大的鼓舞和启示 。
余华 余华,一个有文化的段子手
文章图片
正如余华所说,“活着”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现实给予人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写这部小说时,余华抛弃了先锋主义风格,改用写实主义叙事 。
在深沉的情感基调上,冷静地叙述人间疾苦 。
凭借这部作品,余华成功跻身国民作家行列 。
这部小说,曾多次获奖,比如:
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
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
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
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小说还被张艺谋搬上大银幕,直接把葛优送上戛纳影帝宝座。
余华 余华,一个有文化的段子手
文章图片
截止到今天,《活着》仍是中国最畅销的小说,其版税高达1500万以上 。
连余华自己都说,《活着》是他的“幸运之书”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