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这个执念, 你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二 )


她爱自己的女儿 , 希望女儿变好 , 并愿意为女儿的成长付出很多精力 。 当她尽心尽力地成为一个“好妈妈”时 , 她心里对女儿肯定会有期待 。 “我这么努力当一好妈妈’ , 你也应该努力当‘好孩子’ , 这样才不辜负我的辛勤付出 。 ”
但面对侄女 , 则很不同 。 她不在意侄女是否变好 , 仅仅是出于义务 , 把给到女儿的资源同步分享给侄女 。 换而言之 , 她心里对侄女没有期待 。 “饭你可以一起吃 , 讲故事你可以一起听 , 但吃与不吃 , 听与不听 , 你自己决定 , 我不强求 。 ”
这种养育心理的细微差异 , 对2个孩子而言:她们的内心感受 , 也是不一样的 。
在女儿的感知里——妈妈是走在前面的人 , 她在拖拽着我前进;而我则是被动的跟随者 , 只能跟着妈妈走 。
女儿年纪尚小时 , 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教导 , 确实能给到她很好的安全感 , 指引她前进的方向 。
只是随着女儿慢慢长大 , 自主意识越来越成熟 , 妈妈的种种期待和要求 , 反而会成为一种限制 , 限制女儿自由意志的延伸 。
“你想成为‘好妈妈’ , 想让我成为你理想中的‘好孩子’ , 可是我更想成为我自己 。 ”
于是 , 一场母女间「意志的较量」便悄然发生 。
在侄女的感知里——伯母是陪伴我成长的人 , 给我提供学习资源;我有需要就向她索取 , 我不想要就直接拒绝 。
侄女年纪尚小时 , 在跟随着一起学习、一起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 获得了成长 , 并知晓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
随着侄女慢慢长大 , 自主意识越来越成熟 , 伯母这种无要求、无期待的养育方式 , 反而给了她自由探索、自主成长的空间 。
“我不需要成长为任何人期待的样子 , 我只需要遵从我的意志 , 成为我自己 。 ”
于是 , 一个孩子的「自由意志」便由此生根发芽 。
你发现了吗?
孩子成长过程中 , 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事事替Ta着想 , 护Ta周全的「好父母」 , 而是一个我始终稳稳当当陪伴你 , 并在关键时刻承接和帮助你的「好伙伴」 。
因为它还原、接纳和肯定了孩子真实的样子 , 并支撑着孩子找到Ta内心骄傲的核心自我价值 。
如此一来 , 孩子便会有源源不断的热情与动力 , 自愿、持续地把事情做好 。
放下这个执念, 你会把孩子培养得很好
文章图片
三、
这时问题来了 , 父母具体要怎么做 , 才能让孩子自愿、持续地把事情做好呢?
结合这些年的观察 , 我总结出了3点:和你的孩子课题分离
所谓的课题分离 , 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 , 什么是我的课题 。 我负责把我的事情(课题)做好 , 你负责把你的事情(课题)做好 。
就拿学习来说——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让孩子自主学习是父母的课题 。
这个过程 , 父母需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 陪伴孩子领略知识海洋的多样性 。 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源 , 在他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
但学习本身 , 是孩子的课题 。
在访谈节目《你好妈妈》里 , 霍思燕讲述了跟儿子麒麟相处的故事 。 麒麟小的时候 , 不愿意跟妈妈一起玩玩具 , 反倒更愿意跟家里的阿姨玩 。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提醒下 , 霍思燕才发现:儿子之所以这样 , 是因为自己总是习惯性地越过界线 , 过度承接孩子的课题 。
比如经常指点孩子应该如何做 , 不能如何做 。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 , 霍思燕改变了做法 。 她不再充当孩子的引导者 , 而是认真观察孩子在做什么 , 然后在一旁当观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