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侠 把罗翔教授骂到微博停更的键盘侠,到底是怎么想的?( 二 )
法国学者卡斯·桑斯坦曾经写过一本《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书中,他担心我们越来越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其他圈子的人,也没有足够的机会接受不同观点和经验带来的挑战 。
他说,过去,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公共集会(比如宗教组织、公共广场、学校活动等),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来自其他年龄、阶层、种族和政党的人 。但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与志趣相投之人聚居在特定地理区域,我们发现自己另一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
社交媒体迫使很多人进入一种“控制体系”,将不同的意见排斥在自己的体系之外 。
比如我们默认潘长江应该认识蔡徐坤,默认罗翔应该知道当天的抗疫表彰大会 。
文章图片
△因不认识蔡徐坤被粉丝骂上热搜的潘长江
这种做法无异于每天编制一份“《自我日报》”,这份报纸上面的一切新闻、广告和朋友状态更新都是专门为你定制的 。出现这些定制内容的部分原因是你故意选择关注与你观点相同的普通人、名人和新闻机构 。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平台花费相当多的精力开发算法,网易云音乐根据你喜欢的歌给你推荐相似的歌 。头条会根据你的阅读历史,匹配给你所需要的网页内容 。
这些平台把所有消息预先根据你的喜好过滤了,这就意味着,你会更大概率地看到你本已知道或者倾向的信息 。
文章图片
这样做的唯一使命就是预先为用户筛选他们想看的内容 。因为如果这种“暗中侦察”成功了,用户便更有可能点开所荐内容、点击“喜欢”或者将所荐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
这些主观和非主观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越来越多地管理我们的在线体验,
长此以往,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将看不到的部分视为怪物 。
文章图片
被社交媒体强化的恶
在回音室待久了,会出现什么后果?
答案是,群体极化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体内部的观点通过成员互动而得到加强,朝着极端方向发展,使得保守得更保守、激进得更激进 。
这就好比当你走进一个会议室参与一场讨论,讨论过程中,在场每个人都在附和你的观点 。等你走出会议室时,你的观点会比你进去时更极端 。
文章图片
而持有较弱或相反观点的人会感到群体压力,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冒着被指责或损害自己声誉的风险表达观点 。
这也就是传播学里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
沉默让整个群体更相信没有对立的观点,每个人都在从众的过程中向呼声最高的意见靠拢 。
《蜂巢思维》里还提到社交媒体的阴暗面,从匿名骚扰到呼唤文化(或者说“愤怒文化”,指当某人蔑视或逾越社会规范,或被发现存在其他过错时,网友对其进行羞辱),再到网络欺凌 。
网络上的许多事情都具有匿名性,这非但不利于抑制网友的冲动,反而还有助于逃避冲动带来的后果 。
这种抑制的削弱固然有正面作用,比如,你可以匿名在博客上分享关于个人反思的文章,以释放生活中的压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今生有你》:谈静老公闹事,儿子生病,她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把公司当家每天10点下班回家,老板也天天夸,年终奖却比别人少
- 小飞侠熙熙 真话虽然刺耳,却能直指不足!
- 李莫愁 《神雕侠侣》:到死仍是处女的李莫愁,她拿得起,放不下
- 陆斌 千万家产包租公离婚后,在前妻的介绍下,把女租户发展成陪睡保姆
- 婆婆|生了个赔钱货,谁生谁养!婆婆话说完,儿媳直接把小叔子赶出家
- 一个人到了中年,要“三把火”
- 小飞侠熙熙 无惧风雨,涅槃重生!
- 吴敏|《完美伴侣》:明明可以做贵妇却偏要把自己活成保姆,吴敏太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