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侠 把罗翔教授骂到微博停更的键盘侠,到底是怎么想的?
大家好,我是大表哥 。
上个月,在B站广受欢迎的网红教授罗翔退出微博了 。
事情的原委很多人可能听说了,简单说一下:
9月8日,罗翔发了一条读书笔记的微博:“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因为前者是永恒的,后者却很快会消失 。”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师平日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网上分享读书心得 。
文章图片
可当天的微博正巧迎上抗疫表彰大会,这下键盘侠嗅到了气息,非得说罗翔这是在影射钟南山先生的当天的获奖,开始各种辱骂 。
文章图片
罗翔克制地回应说,没有看新闻,请大家不要做无厘头的过度联想,结果还是被键盘侠攻陷了评论区 。
最终,罗翔被迫停更了微博,或者可以直接说,是被一群键盘侠赶出了微博 。
文章图片
这事儿看似不大,却让人觉得可悲 。
罗翔,这位普法大V,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幽默风趣的表达,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bilibili圈粉无数,成为今年社交媒体上一股难得的清流 。
文章图片
很多年轻人,因为他领略到法学的魅力 。从替考事件到鲍毓明案,勇于发声的他,也让人看到了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 。
事实证明,再专业理性的表达,也无法改变盛行文字狱、扣帽子、贴标签风气的网络环境 。这不,罗翔莫名其妙就招来杠精和键盘侠们的围剿 。
为什么键盘侠会如此思考?为什么很多人原本期待得更开放更自由的互联网,却沦为了暴力和羞辱的批斗场?
最近,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萨拉·罗斯·卡瓦纳写的一本书,叫《蜂巢思维》 。书中说,每个人都像身处一个巨大的蜂巢之中,共享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观点 。
如果从蜂巢思维的角度看,你会对键盘侠有不一样的理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被社交媒体放大的情绪
提到群众心理学,很多人最熟悉的还是那本《乌合之众》 。
1897年,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这书中声称,个体置身于群体之中,会导致“情绪夸大” 。
拥挤的体育场馆里的球迷、校园里的恶霸、抗议活动引发的骚乱,这些都是群体成员之间的情绪相互助推,从而产生了放大效应 。
而在“天涯若比邻”的社交媒体时代,与社交圈成员共同关注某一个事物,会导致情绪更加强烈 。
如果我们与那些志趣相投之人主动形成一个社群,反复向彼此表达同样的观点,让这些观点不断得到加强,就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回音室”的社群,或者说是信息茧房 。
文章图片
直接后果是,相近的声音被不断强化,看问题的角度单一狭窄,看似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都变成了井底之蛙、摸象的盲人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今生有你》:谈静老公闹事,儿子生病,她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 想念不联系,牵挂不打扰,把你放在内心深处,是我最后爱你的方式
- 把公司当家每天10点下班回家,老板也天天夸,年终奖却比别人少
- 小飞侠熙熙 真话虽然刺耳,却能直指不足!
- 李莫愁 《神雕侠侣》:到死仍是处女的李莫愁,她拿得起,放不下
- 陆斌 千万家产包租公离婚后,在前妻的介绍下,把女租户发展成陪睡保姆
- 婆婆|生了个赔钱货,谁生谁养!婆婆话说完,儿媳直接把小叔子赶出家
- 一个人到了中年,要“三把火”
- 小飞侠熙熙 无惧风雨,涅槃重生!
- 吴敏|《完美伴侣》:明明可以做贵妇却偏要把自己活成保姆,吴敏太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