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新书首发 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10月3日(采访人员高凯)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新书首发式”日前在北京举行 。
张谷若先生之女 , 著名学者、翻译家 , 本书作者张玲 , 著名翻译家、编辑家任吉生以及本书策划、文津出版社总编辑高立志共话父女两代文学翻译大家的心路与传承 。
作家们往往将自己的作品比作“孩子” , 张玲坦言 , “这本书是我所有‘孩子’中最偏爱的 。 ”活动现场 , 86岁高龄的张玲深情地说:“早年幼稚无知的时候 , 甚至会对父亲狂妄地顶撞说‘你有什么了不起’ 。 不过 , 我自己到了中年 , 一步步涉身学海 , 于是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学识素养 。 虽然我也还是可以大言不惭地说 , 自己始终是力求客观、理性地评价父亲的学识地位与价值 , 不为亲情、感性所诱惑 。 ”
关于创作缘起 , 张玲谈道 , 近些年来 , 自己“常常感到仿佛生活在一种令人兴奋的历史热当中” , 由此联想到如父亲张谷若先生这样知识分子 , 虽然只是“一生一世一步步轻悄悄地完成着使命 , 采撷着果实”但也颇值得关注 。 同时 , 有感于年岁渐长 , 情不自禁地升起一种急迫感 , 希望将父亲以及他往昔的同学亲友 , 尤其是其中不少有精专的才智或者独特的性格癖好的人记录下来 。
张玲还谈道 , 这本书命名为“风雪花月”而非“风花雪月” , 是因为她觉得“在人生 , 尤其是奋斗的人生中 , 遇到的风雪恐怕比花月还是多得多 。 ”
任吉生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外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 , 她既是张谷若先生《德伯家的苔丝》等许多作品的责编 , 也是张玲一些译著的责编 , 首发式上 , 任吉生分享了她与张谷若、张玲父女交往的点滴 。
“(刚入行时)我第一次‘斗胆’给张先生写信是问了一个词 , 没想到张先生给我回信了 。 ”任吉生回忆 , 张谷若先生的译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对调” , 而是都仔细研究之后再翻译的 , 很多译稿上的注释、修订足可独立成一部研究著作 。 她认为 , 这本《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也使我们知道了张谷若先生是怎么做翻译的 , 怎么通过翻译将原作者的意图、情感、语言等等 , 活灵活现地展现给读者 。 而任吉生第一次接触到张玲 , 是为《德伯家的苔丝》再版序言约稿 , “我感到很吃惊 , 我说她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我说他(张谷若)女儿怎么这么棒呢!”其后 , 任吉生与张玲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经典名著译本 , 至今仍广受读者喜爱与认可 。
高立志同样提到 , 得知张谷若先生翻译哈代一定要把哈代的全集全部读过来才能翻译 , 使得他对张先生十分敬重 。 他认为 , 这本《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中对张谷若先生以及那一代学者群像的呈现 , “对于我们研究翻译理论和指导我们翻译实践真的是特别重要 。 ”而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口述 , 书中不仅记述了张谷若、张玲与季羡林、启功等名家泰斗的交往细节 , 同时还包括刘澜波、叶维之、孙硕人等不广为大众所知的学者的生动故事 。 “我们难得碰到一个字斟句酌的榜样 , 难得碰到一个仔细地权衡笔下每一个字词分量的人 , 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经过张玲老师进行人品和学品的衡量 , 亲闻、亲见、亲历 , 补史之缺 , 绘文之美 , 言哲之智 。 ”高立志说 。
【张谷若|《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新书首发】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萧敬腾|萧敬腾、张淇惺惺相惜,任性选择冷门遗珠,陈慧娴赞不绝口
- 孟慧圆|陈慧娴再唱《千千阙歌》,孟慧圆很有想法,前辈无条件配合
- 范进中举|《范进中举》里的真相:初看不知其中意,再看已是书中人
- 丁克族|《底线》“生育权”之争所引发的悖论,是欺骗?还是丁克的责任?
- 于登登|《请君》:陆炎爱不爱于登登先不说,顾北西肯定是真爱
- 清热生津|《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讲述翻译家张谷若和他的世纪
- 江苏|快乐满级,下届继续
- 爱情|为什么恋爱脑大多都是 90 后?
- 周亦安|《底线》:周亦安之所以想要辞职,至少有四方面原因
- 童瑞|《底线》:童瑞和韩洁离婚,不仅是因为童瑞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