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门|北京大红门即将关停:曾经的服饰潮流风向诞生之地,如今迎来告别( 四 )


张玉兰怀老二的时候 , 孩子才三个月 , 她就断了奶 , 将孩子托给老家的婆婆照顾 。 一年回去两次和孩子团聚 。 日子虽苦 , 但有盼头 , 那会张玉兰的档口 , 一件衣服的利润有8块、10块 , 一天的流水能有两万 , 多的到三万 。 1998年她就在北京买了一套房 。
大红门|北京大红门即将关停:曾经的服饰潮流风向诞生之地,如今迎来告别
本文图片
兴衰23年
和任何一个留存久远的稳定的商人集散地相似 , 在大红门 , 只要吃得苦、熬得住、肯干活 , 赚钱不是难事 。
2005年 , 大红门三期早市开业 。 最早形成的桃源市场、果园市场以及大红门车站对面的早市没有来得及熬成气候 , 人气被大红门三期的早市吸去 。 早市汇集了7000名相关从业者 , 交易从清晨5点开始 , 又在早10点城市方将正式忙碌的当口结束 。
当时在京温大厦驻扎的张玉兰 , 几个姐弟都组成了各自的家庭 。 张玉兰弟弟看到早市红火 , 就租下档口 , 另起炉灶 。
兄弟姐妹分家后 , 此前在档口负责前端销售的张玉兰 , 不擅长后端工厂管理事务 。 一次 , 工厂的工人要求涨工资 , 张玉兰不接受 , 引发工人不满而罢工 。
学习新业务的阵痛让她打起退堂鼓 。 她找到兄弟姐妹们 , 提出重新回到原来一家人共同经营的状态 , 但弟弟不同意 。
生意场上 , 亲兄妹也得吵架 , 闹得头破血流 。 这是藏在大红门的另一面 。
从温州蒲岐镇来的吴存兰夫妇也是白手起家 。 他们最早在北京五道口的民房里缝制童装 。 1989年 , 他们离开北京前往山东 , 在那做了九年的服装生意 。 生意做大 , 管理起来也麻烦 , 店长贪污 , 吴存兰的账算得稀里糊涂 。 1998年 , 她和百货商场的管理者起了纠纷 , 货物全压在商场里拿不出来 , 她和丈夫又来到了北京 。
重新回到北京 , 她不再做服装生意 , 在大红门开起了饭馆 , 卖快餐也卖热炒 。 开饭馆没有服装来钱快 , 吴存兰又琢磨起别的生意路子 。 那时 , 大红门地区最贵的不是货 , 而是租金 。
张玉兰回忆 , 最早来京温大厦时 , 档口的年租金一万二 , 来年就翻了一番涨到了两万四 , 第三年三万六 , 年年水涨船高 。 大红门服装城刚开业那年 , 低价招商 , 张玉兰就把档口搬到了隔壁 。
因为租金贵又一铺难求 , 不少人做起了“倒卖”档口的生意——先承包一批档口 , 再加价转租 。 吴存兰就是其中之一 , 那年她花200万买下大红门早市的三个档口 , 三、四年就收回了成本 。
大红门|北京大红门即将关停:曾经的服饰潮流风向诞生之地,如今迎来告别
本文图片
图 |海户东路 , 这里曾经聚集了众多的温州饭店
复杂多变又包罗万象 , 大红门养活了不少人 。 除了浙江做生意的商人 , 还有像老郭这样的运输工 。 但老郭在商场外围拉货还不是这里拉货行当最赚钱的 , 最赚钱的是直接进出商场里的拉货工 。
两个轮子或四个轮子的板车是他们的运输工具 , 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马甲 , 老郭说这是为了划分彼此的运输范围 。 要不然 , 人多抢生意 , 干上一架是免不了的 。
最早 , 拉一趟货5元 , 后来按包裹的大小分 , 小包5元、大包10元 , 一趟拉10个大包就能赚100块 。 拉货的人以四川、湖北人居多 。
2003年非典 , 北京管控很严 , 运输车辆卡在大红门客运站不让进 。 老郭回忆 , 那些胆子大的人借此机会 , 帮商家一趟趟把货拉到客运站 , 因此大赚了一笔 。
钱包鼓了 , “浙江村”的人各个都是小老板 , 随之而来的大红门的“大城市病”也日益凸显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