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家庭教育?——孩子的品质,藏着父母的素质( 三 )


中国的父母们更需要学习如何在精神上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 , 建立子女教育的现代观念 , 给予孩子爱、陪伴、鼓励和支持 , 孩子才能成长为乐观自信、快乐幸福的人 。
我只有一个女儿 , 所以家庭教育的经验很有限 。 我能分享的只是自己在与女儿相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 今天我要谈的也不是如何考上“藤校”的“成功秘诀” , 而是我们如何将天性内向、自信不足的女儿培养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勇于担当的人 。 希望我的分享能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
01、发现、认识与接受
首先 , 家庭教育没有可遵循的固定模板 , 需要父母不断去摸索 , 第一步就是去发现和认识自己的孩子 。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 有自己的脾性和特长 。 为人父母的一大职责就是去观察孩子 , 了解他的特点 , 并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 。
2004年 , 我从美国回国加入了中欧 。 随着女儿到了学龄期 , 我和太太有了争执:到底是让女儿上传统的中国学校还是上国际学校?
当时 , 我认为中国学校教学严格 , 基础打得扎实 , 而我太太则认为国际学校更有利于女儿的个性发展 。 最后 , 我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时 , 得知他弟弟的小孩在国内成绩很好 , 各门功课基础扎实 , 但去了美国念大学却遭遇“文化休克” , 由于对西方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 , 一直不能融进同学圈 。
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 , 我和我太太就发现她文科特质强于理科特质 , 以后很可能会在文科方向上发展 , 也大概率会去国外念大学 , 如果小时候缺乏文化方面的积累 , 长大后要弥补会很吃力 。 所以我终于和太太的想法一致了 , 让女儿进入上海一所国际学校念完了整个小学和中学12年的学业 。
从结果来看 , 当初的择校决策非常正确 , 文科确实成了我女儿的强项 , 一进大学就在校刊上屡屡发文 , 暑假实习时写稿编稿也都游刃有余 。
需要指出的是 , 我女儿的例子并不能说明西式教育比中式教育好 。 选择哪种教育模式 , 主要看孩子的个人特质 。 父母不能贪慕虚荣或随大流 , 看到别人将孩子送去国外留学 , 就要自己的孩子也必须走这条路 , 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 西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哪个好 , 还是要看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
我有一对夫妇朋友 , 也是美国回来的 , 很自然地将孩子送进了国际学校 。 但他们的孩子就是不适应国际学校的自由氛围 。 一年之后 , 他们将孩子转到传统的中国学校 , 没想到孩子特别适应 , 老师严格要求 , 孩子如鱼得水 , 成绩突飞猛进 , 每天都很开心 。 所以 , 西式教育和中式教育哪个好 , 还是要看哪个更适合自己的孩子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每个人在每件事上有一个“潜在能力” , 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潜在能力在哪里 , 所以应该多尝试 , 不断提高对自己潜在能力的认识 。 孩子的天赋不同 , 父母要为他们创造尝试的机会 , 帮助他们找到天赋所在 , 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容错空间 。
尤其是7-14岁年龄段 , 一定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 , 帮助他们陶冶情操 , 开拓眼界 , 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事情 。 当然 , 不能强迫孩子 。
和很多孩子一样 , 我女儿也是先学钢琴 , 但练琴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 , 她在这方面确实缺乏天分 , 练不到位 , 所以就让她放弃了钢琴 。 后来女儿在学校的音乐课上学中提琴 , 虽然可以对付 , 但进步很慢 , 后来也放弃了 。 但女儿在绘画和辩论上很有天赋 , 所以我们一直创造条件让她在这两个方面充分发展 。 女儿初中开始就参加辩论赛并拿奖 , 在高中时她发起创建了一个辩论俱乐部 , 自任教练 , 乐此不疲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