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发 Tony老师的大困局( 三 )


这就造成了从业者不断转变为创业者 , 已经饱和的美发业变得更加拥挤 , 加剧了争夺客流的价格战 。
在市场集中度上 , 这使得消费需求被不断分散 , 美发店难以借助连锁模式实现有效的兼并、扩张等规模化目标 。
【互联网是救赎么?】
美发业的种种弊病 , 在长年的缺乏变革中 , 已经形成了某种恶性循环 。
Tony老师与洗脚技师、健身教练一起 , 被并称套路最深的三大职业 , 即全程化身推销员 , 各种套路鼓动消费者大力充卡 。
比如开业大酬宾 , 洗剪吹30元3次 。 觉得很划算的你 , 刚刚洗好坐下 , 小心谨慎地问一句是不是这个价格 , 理发师淡定地说:“是这个价格 , 但这是会员价 , 您可以办一个会员 , 充1000送200以后都打7折 , 很划算的 。 ”
这个时候 , 消费者大半已经被圈钱的推销套路“套牢”了 , 因为抹不开面子、厌恶损失以及占便宜心理等因素 , 只能付费买后悔 。
但这种寅吃卯粮的策略 , 并不能挽救美发业的颓势 。
在市场环境上 , 不断恶化的美发消费信任 , 打击了消费者的忠诚度和消费兴趣 。 仅2014—2019年 , 12315受理的美发行业纠纷就超过3013件 , 占整个服务类投诉的6.9% 。
事实上 , 美发是低频需求 。 男士两周一次 , 女士可能更久 。 一个理发师的人效 , 大概固定在280人/月 , 难以实现规模化提升 。
而产品供给的非标准化与服务体验的良莠不齐 , 都在制约着行业品牌化建设的空间 。
同时 , 因为急于求成 , 美发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熟度和管理人才比较匮乏 , 也就没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流程 。 最终导致做得了但做不大 , 做得大但活不久 , 活得久又难以持续扩张的怪现象 。
不过 , 也有一些明显的转机 , 正在发生 。
一方面 , 自2013-2015年 , 国家相继出台《美容美发单位化妆品日常监督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和《美容美发业管理暂行办法》 , 对美容美发行业明确保护消费者权益做出要求 。
长期来看 , 整个美发行业监管 , 有望进入新的轨道 。
另一方面 , 互联网改变了消费者的决策方式 , 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 , 充满了种草和传播的KOL 。
营销模式的变革 , 为门店不再局限于社区一公里的线下获客 , 及以心智占领为主导的品牌建设 , 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
在对传统行业的改造风潮中 , 美发业也成为技术与资本介入的新阵地 。
2014年起 , 国内出现一批以快发、星客多为代表的快剪店 , 主打“不办卡不推销不废话” 。
同时 , 店面经营只剪发 , 不烫染 。 试图依靠减少服务时长 , 提升服务人次 , 降低客单价等产品服务革新 , 来开拓垂直市场 。
这一策略 , 受到了不少懒得打理头发的男性顾客欢迎 。 其实 , 这一模式来源于日本的快剪连锁品牌QB House , 核心正是将单一的剪发服务做到极致 。
2015年 , 美发行业还诞生了第一家互联网平台公司——南瓜车 , 声称可连接用户与身边的高端发型师 。 南瓜车提供场地、流量、品牌和营销体系 , Tony老师提供服务 。
然而 , 2017年 , 南瓜车在1亿元B轮融资之后便再无动静 。 据天眼查显示 , 今年9月7日 , 其已向工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 。
从结果来看 , 目前的美发业在互联网加持下 , 依然停留在小而美的状态 , 无法获得像餐饮业那样的大爆发 。
在快剪领域 , 专注于10分钟快剪的Q发屋、快发等同质化竞品纷纷出现 , 且在价格体系上难以形成对线下小店的碾压 。
美发属于美业 , 在国外称为“BEAUTY ” 。
业内人士倾向于认为美发行业拥有高毛利、高附加值、高速增长的趋势 , 且是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餐饮的大行业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