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发 Tony老师的大困局( 二 )


从企业与从业人数上看 , 美发业更是浩浩荡荡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美容美发行业企业数量超过400万家 。 另据公开数据 , 2019年中国美容美发从业者为2700万人 。
走在任何一个社区主街道上 , 几乎都可以看到数十家大大小小的理发店 , 密度达到了平均每50米出现一个 。
经历了前期的狂飙突进后 , 美发市场正变得越来越饱合 , 但和很多成熟行业趋于头部集中不同 , 已近饱和甚至过剩的美发业却没有出现多少大公司、大品牌 , 连一家真正遍布全国的品牌都找不到 。
甚至连全国美发业TOP 10是谁 , 营收规模、利润以及门店连锁数据如何 , 查遍全网都很难找到权威数据 。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 2016年我国美容美发行业前20大企业合计占有的市场份额仅在1%-2%之间 。 总体而言 , 我国美容美发行业进入门槛较低 , 参与企业众多 , 但普遍规模较小 。
即便一度被视为中国美业第一股的东田时尚 , 自退市后也势头渐弱 , 更是多次陷入资金纠纷传闻 。
高度粗放、分散 , 依然是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 。
究其根本 , 还是因为美发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 。 前期投入相比健身场馆更低 , 一般在50万元以内;相比餐馆业产品门槛较低 , 在各类剪发款式、烫染效果上 , 很难分出高下来 。
这种看起来较为简单的商业模式 , 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从业者进入 , 自然也催生了美发培训与加盟市场的繁荣 。
不过 , 商业模式越是简单、产品门槛越低 , 反而越容易失去真正的市场壁垒 。
在这种情势下 , 2004年初由中国台湾美发界创立的聚星公司在大陆开始风靡 , 其与富康美发学校 , 形成了集培训、加盟为一体的经营模式 , 并且雄心勃勃地要在美发业进行一场“产品革命” 。
比如在技术上 , 其培训旨在塑造多变发型 , 从而扩宽店面增收项目;在服务上 , 富康每天会进行团队的个人站姿、礼仪培训 , 这一点在很多美容企业已经得到推广应用 。
但富康、聚星模式 , 最为人熟知的 , 还是低价营销与全员推销的套路 。
这也是许多美发人对富康聚星模式难以释怀的原因 , 它们被认为是搅乱国内美发市场价格体系和消费生态的始作俑者 。
虽然富康、聚星打开了美发业“潘多拉”的魔盒 , 但很难说它们是导致美发行业衰退的主要因素 。
价格战与营销套路的风靡 , 无疑与美发店的经营困境是分不开的 。
首先 , 美发店虽然投入不高 , 但成本结构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 房租、水电、人员开支等固有成本 , 可以占到总成本的60%-70% 。
因此 , 一个要做大的理发店 , 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现金流储备 , 且要有充裕的投资能力 。 如果老板的储备资金不足 , 就很容易就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
但在营收层面 , 2010年之后 , 商业地产暴涨导致房租上升 , 且人力成本也在逐步上涨 。 门店的洗剪吹、烫染护项目的价格涨幅 , 则因为价格战、竞争激烈、获客难等问题 , 而无法实现同步比例上扬 。
同时 , 大部分理发店仍然依靠烫染和外卖洗护产品盈利 。
然而 , 一方面 , 市场上的烫染率一般徘徊在10%左右 , 这导致理发店盈利增长有限;另一方面 , 洗护品份额不断被电商等渠道代替 , 使得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
为此 , 北京、杭州等城市的美发店 , 不得不寻求在美容及轻医美项目上开拓客源 , 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成本投入 。
但最根本的问题 , 仍在于“美发”是一门手艺 , 而非标准的产品生产 。
美发师的培养周期过长、成本过高 , 而单干成本低、收入高 , 因而从业者流失率较高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