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1万粒米作业”屡遭吐槽,教师为什么仍然还要“顽固”坚持?( 二 )


因此 , 数学学习 , 不仅是记住这些数 , 更要学会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这些数 , 这要让孩子经过无数次的训练 , 才能在脑中“固定”下来 , 然后建立起数学逻辑思维 , 推而广之 , 将数扩大 。
而等“推到”了“万”“亿”这样的“大数” , 到底有多大 , 孩子脑中并无具体的概念 , 如果马马虎虎一说而过 , 可能也不影响孩子当前的数学学习——说得再直白点 , 就是不影响孩子当前的考试成绩 , 但对相当部分孩子来说 , 他们头脑中的“万”“亿”概念却是模糊的 , 不能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相对应” , 时间长了 , 类似的数学模糊概念多了 , 便会影响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 。
君不见很多孩子小时候数学成绩很好 , 但随着年级升高 , 数学成绩却愈来愈差 , 这其中原因当然有多方面 , 但与小学数学学得“太快” , 基础打得不牢有着直接的关系 。
因此 , 让孩子学数学 , 首先要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 , 让孩子相信数的存在 , 让孩子从客观上感知数的大小 , 慢慢从中抽象出数 。
我们都知道 , 小孩子一开始学数学 , 要么借助手指 , 要么借助实物 , 让孩子一个一个去数 , 对于“123“之类的”小数“ , 是完全可操作的 , 而对于像“千”“万”“亿”这样的大数 , 再让孩子去数手指、数苹果、数桔子 , 却是不现实的 , 因而 ,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 , 唯有“数米”才可操作 , 才可实施 。 因此 , 小学数学的“数米作业” , 一点也不奇葩 。
至于网友质疑的“孩子数对数错 , 老师会检查吗?能检查出来吗”问题 , 更是说的“外行话” 。
教师布置作业 , 当然会检查 。 多一粒还是少一粒能检查出来吗?这对教师来说 , 那是非常简单的事:小组合作 , 相互检查 , 多个同学共同数一个同学的“作业” , 一数便知 。
退一步讲 , 即便孩子作业是大人帮着完成的 , 小孩子同样感知到了“万”“亿”的大小和多少 , 同样也达到了目的 。
当然 , 如果家长越俎代庖 , 孩子一点也不参与 , 那是家长的事 , 不是老师的事 。 孩子将来学不好数学 , 家长将来会自食苦果 。
“数1万粒米作业”屡遭吐槽,教师为什么仍然还要“顽固”坚持?
文章图片
其次从数学方法角度来说 , 数学有精确计算 , 也有估算 。 如果孩子感到“数一万(或亿)粒米”太麻烦 , 偷懒“估数”——比如先数100或几百粒米 , 看这些米有多重 , 体积有多大 , 然后再想办法弄出相同重量(或体积)的米来 , 这样出来的结果 , 米当然不一定恰好就是1万(或亿)粒 。
这样的作业算不算对?当然算对 , 不仅对 , 而且完成得相当好 , 超赞 , 值得鼓励 。
这样的孩子那真是太聪明了——不仅对“1万粒米”到底是多少有了概念 , 还学会了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 自觉践行了估量、估算 。
当然 , 有人说 , 那老师当初为什么不直接说?
网友不是说了吗 , 鼓励布置分层作业、探究性作业 , 这个作业就是分层的 , 就是探究性的 ,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层次思维想出对应方法 , 去探究、去完成 。
相反 , 如果教师直接指定这1万粒米的具体数定方法:要么规定一粒一粒地数 , 要么明确去“估数” , 那才真正失去了意义 。
因为 ,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 , 不是规定 , 不是要把有个性的学生规定的整齐化一 , 而是引发——引发出学生自己的思维 , 教育出思维不同的学生来!
从孩子发展来说 , “一粒一粒数”和“估数”二者并没有高低 , 各有各的优点 , 因为准确、精确和估数、约数都是数学思维 ,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作业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思维 , 而这些不同思维 , 等到作业检查、讲评时 , 学生会相互学习 , 相互借鉴 , 相互提高 , 但这个提高却是学生自发的 , 自我学习的 , 这就自我学习力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