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批评三年级课文《尾巴它有一只猫》错误类比,把无聊当有趣( 二 )
《尾巴它有一只猫》这个童话 , 它运用了逆向思维与换位思考 , 构思了一个奇特的意象 , 就是“局部拥有全部” 。
文章图片
看起来很奇特 , 但实际上 , 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
童话里的尾巴 , 实际上是一个受到嘲讽的对象 , 讽刺了这个尾巴的自大、自恋、自夸的自我错位 。
但是 , 这个童话里 , 尾巴的谬误之所以能够看似成为逆向思维的楷模 , 是因为它与文中最后的那一只狗 , 进行了一次大言不惭的偷换概念 。
尾巴在证明自己拥有一只猫时 , 是用人类的亲属关系进行类比的 。 这里深藏着它偷换概念的秘密 。
文中写道——尾巴说 , “难道只能是爸爸妈妈有小孩子 , 不能是小孩子有爸爸妈妈吗?猫可以有一条尾巴 , 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
尾巴在这里实施了一个偷换概念的诡计 。
文章图片
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关系的互为从属 , 它们相互之间是独立的个体 , 所以 , 父母与孩子能够相互地拥有对方 。
而尾巴与猫是局部与整体的从属 , 只有整体拥有局部 , 而不可能局部拥有整体 。 这是人类的约定俗成的理念 。
现在尾巴在推演他的“拥有一只猫”的结论时 , 把人类亲缘中的独立性的相互拥有关系 , 偷换成了它所兜售的“局部能够拥有整体”的错误的认知 , 从而构成了尾巴的“以局部侵犯全体”的错误关系定位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尾巴所犯的错误 , 是“盲人摸象”的翻版 , 在“盲人摸象”这个故事中 , 不同的盲人 , 触摸到象的不同部位 , 就把这些不同部位 , 当成了“象”的全部 。
尾巴也是如此 , 它本身是猫的一个局部 , 是猫的一部分 。 猫的整体 , 能够名正言顺地拥有尾巴这个局部 , 但局部的尾巴 , 却不可能拥有整体的“猫” 。
文章图片
尾巴的推演中 , 把“关系反向从属”这一可以成立的前提 , 推断出它迷惑人的“部位颠倒从属”的结论 , 从而导致了尾巴的“盲人摸象”式的谬误 。
而后来 , 小狗说:“原来我有一个人” , 又回到了关系从属上来 , 这个判断 , 从宽泛的意义上 , 与父母与子女的从属关系相类似 , 可以说 , 还是能够成立的 。
于是 , 《尾巴它有一只猫》显摆的是逻辑上的偷换概念所能达到的谬论看似真理的神奇效应 , 这样的文章 , 究竟要把小学生误导到哪里?
整篇童话中 , 都是尾巴的振振有词地利用“偷换概念”为自己“正名”的志得意满与得意忘形 , 但本质上 , 透出的是尾巴的无知与无畏 。
这样的童话 , 让孩童们如何去辨识他们还没有接触到的逻辑技巧与逻辑陷阱?
文章图片
而现在的教科书里 , 恰恰是用尾巴的强词夺理 , 来培养学生的颠倒思维与逆向思维 。
看看一本教辅材料的分析:
——在这个故事里 , 仿佛一切都颠倒了 , 多么不可思议啊!原来 , 还可以反着去想象 。 比如说小女孩有一条长辫子 , 我们就可以想象成一长辫子有一个小女孩;比如说树上有一个鸟窝 , 我们可以想象成――鸟窝有一棵树 。 ——
问题是 , 这种颠倒 , 能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吗?
不能 。 这种对孩子的逆向思维的误导 , 恰恰把童话里的尾巴的错误认知 , 不加批判地发扬光大 , 让小学生接受 , 最后导致一种“局部可以反制全局”的错误认知栽植到孩子的头脑之中 , 从而产生“一叶障目”的可怕思维理念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老师再佛系,家长也不要在班级群里做这3件事,容易引起民愤
- 孩子叛逆离家出走家长应该怎么办
- 唐河一初中家长感悟:学校周边饮食状况令人堪忧
- “如果能重来,绝不让孩子考编”,一位家长的心声,引起大家共鸣
- 孩子能否感受、认同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情绪,与家长的做法有关
- 考上了一本大学,孩子有些失望,家长很纠结,网友却表示羡慕
- 一种“空心病”在年轻人中蔓延,多为家长这个举动导致,要警惕了
- 学生“假聪明”现象普遍存在,长大后难有作为,家长还沾沾自喜
- 辅导员和女大学生的聊天记录,内容“引人不适”,家长难以接受
- 河南一小学女生身高1.9米,被体育局选中训练,家长身高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