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野 宋冬野喊冤叫屈的心理逻辑原来是这样?( 三 )


从而理直气壮地要求权利,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
这种诉求,是那些“伪受害者”和真正的受害者最大的区别 。
群体是如此 。
就像二战日本被投了两颗原子弹后,至今也有不少日本人认为自己才是正义的那一方,没有任何过错 。
个体仍是如此 。
当网友表示:“你干嘛非要当艺人呢,工厂还缺拧螺丝的呢,不还是图这行赚钱快吗?”
美其名曰是“要一个工作机会,混口饭吃”的宋冬野彻底破防,大骂:“去你妈的 。”
想了一夜,越想越气,又跑到人家微博下:“再说一遍,去你们妈的 。”
宋冬野 宋冬野喊冤叫屈的心理逻辑原来是这样?
文章图片
宋冬野 宋冬野喊冤叫屈的心理逻辑原来是这样?
文章图片
宋冬野 宋冬野喊冤叫屈的心理逻辑原来是这样?
文章图片
宋冬野 宋冬野喊冤叫屈的心理逻辑原来是这样?
文章图片
人生坐标,我们如何建构自己的主观世界?
“受害者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人生坐标”了 。
生活情境其实是很模糊的,我们如何看到世界,并不源于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带着什么样的“人生坐标”去看待世界 。
心理学中的沟通分析学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
1.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2.我是如何看待他人的?
这两个回答会构成四种人生态度和观点的基石,也就是“人生坐标” 。
宋冬野 宋冬野喊冤叫屈的心理逻辑原来是这样?
文章图片
1.我好;你也好 。
这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状态 。
他们会认为“我值得被爱”,同时也能共情他人,认可他人的价值,这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一种信任健康的关系 。
并正视现实,接纳自己无法改变的,积极地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 。
2.我不好,你也不好 。
他们无法爱自己,也无法爱他人,倾向于将自己隔绝起来,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 。
3.我不好,你好 。
他们的自尊较低,常常是关系中的讨好者 。
他们容易选择性地记住那些悲伤的事情,忽略生活中的美好,陷入抑郁 。
同时,他们也倾向于认为世界不公,自己是受害者 。
但,与“受害者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
问题出现时,他们也更容易将原因归咎于自己,而不是他人;
他们攻击的对象常常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
4.我好;你不好 。
他们常常是关系中的抱怨者、指责者 。
“我这么努力,为什么你们就是看不见呢?”
“我都变得这么好了,为什么你们就是不放过我呢?”
“我虽然犯过错,但那都是因为被人骗了 。”
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思维”了 。
为了避免损害“我很好”的感受,一味回避问题,推卸责任,也阻碍着他们的成长 。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写到: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
宋冬野真的就如他所说那么委屈,被不公对待吗?
在走偏的一步又一步中,他真的就如自己所想般那么无能为力吗?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