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丨钟祥瑞:家是港湾,风是力量

夜雨丨钟祥瑞:家是港湾,风是力量
文章图片
家是港湾 , 风是力量
钟祥瑞
今年父亲节 , 我在朋友圈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于我而言 , 父亲的文人风骨无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 于是 , 在柔弱的外表下 , 我也可以有着男子般的坚忍与倔强 。 前半生 , 他用自己的经历读懂了苏东坡;后半生 , 愿他如余秋雨 , 慢下来 , 真正书写属于他的诗与远方 。 家风是一种家庭文化的传承 。 我的父亲从教近三十年 , 业余笔耕不辍 , 已公开出版三部诗集 , 在他的影响下 , 我也有幸加入到了语文教师队伍 , 也有志于成为优秀的语文人 。
六年前的夏天 , 我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高考的第一志愿并被顺利录取 。 那时的选择既没有两难 , 亦非心之所向 , 只是和父亲达成共识的一个决定 。 然而 , 不善言辞的我是否有勇气站上三尺讲台 , 成为大学生涯里反复追问自己的话题 。 我每天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整理成简短的诗行并公开化 。 虽然这些文字经过我的梳理提炼已然理性而含蓄 , 但父亲却总能敏锐地觉察到我的言外之意 , 然后以正面的方式 , 鼓励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专业并发掘自身的潜能 。 当我回看那些“调适心情”的文字时 , 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善于表达的!原来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 也可以做一个敏感而客观的读者 。 于是 , 所谓的“咬文嚼字”与“多愁善感” , 在此时似乎有了独特的价值 。 渐渐地 , 与文字的缘分愈加深沉 , 我开始主动靠近我的专业 , 并愿意去钻研 , 去坚持 , 去热爱 。
父亲在业余喜欢写现代诗 , 用短短的诗行 , 记录他人生的足迹 , 表达他对生命的敬意……这是他作为教师兼具诗人的最质朴的浪漫主义 。 他写从小生活热爱的土地(《滴水岩》《岩斜口》等) , 他对至亲的敬爱(《追忆逝水流光》《再续母亲节》等) , 他写自然风物与历史文化的美(《北戴河之行》《九寨之旅》《兵马俑》《武侯祠》等) , 他对民族精神发自肺腑的歌颂(《不忘抗日烽烟》《除夕夜出征》等) 。 他从乡村走向城市 , 乡情与亲情是他难以忘怀的情结 , 同时也深切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 诗如其人 , 作文与做人 , 相得益彰!父亲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写作实践向我诠释了什么是有情怀的语文人 。
三年前的秋天 , 我曾有一次走下讲台、抵达操场的那一刻 , 第一次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 也许是想起晚自习的吵闹 , 也许是课上的声声叹息 , 也许是付出与结果不成正比的落差感 , 我再度怀疑当初的决定 。 夜晚挣扎着继续筛选、组合、编制各类课件 , 第二天 , 若无其事地 , 继续热情而坚强地上演着教学的独角戏 。 管理上 , 惩戒怕失了分寸 , 放任怕影响风气 , 无奈之下只能交给班主任处理 。 亲和力是年轻老师的法宝 , 但威严感不失为一种力量 , 只是初上讲台的我做不好在这二者之间的自由切换 。
我习惯了自我消化和情绪管理 , 也不愿在家谈论工作 , 但同样作为教师的父亲总会想办法得知我的近况 , 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源于经验不足 , 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自信不足 , 忽视学情与教学目标 。 他一方面肯定我对待教学的严谨和对学生的关注 , 另一方面指出虽然人生而平等但师生关系却原本就有着相对的尊卑 , 要让学生懂得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传统 , 强化社会规则的意识 。 他告诉我干一行不一定能爱一行 , 但一定要像一行 。 若谈性格 , 父亲说他才出来的时候比我还内敛;谈经验 , 他自嘲没有经过正规大学的培训 , 中文专业自考专科本科毕业 , 最开始教的还是数学和体育;谈自信 , 他曾是落榜生 , 起点比我们都低 。 可这些经历 , 已成为了专属于他的教学资源或者说人生历练 , 他很坦然地向学生讲述自己最真实的成长 , 放低姿态反而更能走近学生的心灵 。 他的课或许缺发章法或模式 , 但别具一格 , 为学生留下了生命的成长痕迹以至于印象深刻 。 无论阅读何种文章 , 最终都要读人 , 都要关照人文 , 关照做人做事之道 。 父亲用自己的教学经历为我解答“一名新手教师”的困惑 , 也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