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东坡喝醉了酒,恰逢天降大雨,写下一首诗,众人直呼:妙哉!


苏轼 苏东坡喝醉了酒,恰逢天降大雨,写下一首诗,众人直呼:妙哉!
文章图片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
苏轼 苏东坡喝醉了酒,恰逢天降大雨,写下一首诗,众人直呼:妙哉!
文章图片
譬如他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首·其一》,那就是一首很特别的的作品,整首诗写得极为抒情,也很是唯美,从而也是成为了宋诗里的千古名篇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首·其一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共是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首,整首诗意境唯美,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也是朗朗上口 。
读这样的作品,也最是能够感受到西湖独特的美,以及诗人独特的才情,这也就是为什么此诗能够一直流传下来,成为描写西湖最经典的一首诗 。
苏轼的一生其实也是颠沛流离,尽管在杭州的任上,他还是比较顺,不过后来又由于爆发了“乌台诗案”,使得他的人生也就发生了转变,开始在这世间漂泊不定,虽然他的人生很艰难,不过他并没有悲观,也没有让自己消极下去,则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来面对,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也使得他的作品也是与众不同 。
苏轼 苏东坡喝醉了酒,恰逢天降大雨,写下一首诗,众人直呼:妙哉!
文章图片
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四首·其一》写得很是生动有趣,整首诗并没有使用典故,更加没有使用生僻的字,完全是以一种白描的方式来写,可是那一份细腻的情感,以及对于雨景刻画的入木三分 。
诗的大意是: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天空,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的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