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养命 李毅峰:易、医、艺,一也(《黄帝内经》发微之二)


遵生养命 李毅峰:易、医、艺,一也(《黄帝内经》发微之二)

易医同道 , 医艺同源 , 易艺同法 。 易医艺相通 , 易医艺相承 , 是指中医与中国书画艺术在思维模式和生命哲学上与易学一脉相承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一个巨系统 , 各系统内的不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 。
譬如 , 易学中的八卦、六爻之间是一个整体 , 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八卦结构 , 各脏腑、各经络、各气道、穴道、血道不仅是一个整体 , 还是一个多维的整体 , 是一个大“一” , 是一个“道” 。 易、医、艺 , 三归于一 , 是生命的大境界 。 一《黄帝内经》言:“一者 , 道之本也” , “抱道执度 , 天下可一也 。 ”又言“治之极于一” 。 何为“一”?《老子》言:“道生一” 。 何为道?宇宙间万物万法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内在却无形无象的东西 , 无有例外 。 它即变化之本 , 不生不灭 , 无始无终 , 其大无外 , 其小无内 , 无所不包 , 过而常变却又亘古不变 。 其始无名 , 连老子自己都说 , “吾未知其名 , 字之曰道 , 吾强为之名 , 曰大 。 ”《老子想尔注》:“道者 , 一也” 。 “道”的作用及威力 , 至道弘深 , 理极幽玄 , 是万法的总持 。 道含乾坤 , 与易相通 。 赋形化相 , 道易合一 。 《黄帝内经》开篇即明义:“上古之人 , 其知道者 , 法于阴阳 , 和于术数” 。 《素问上古天真论》“道者 , 能却老而全形 。 ”《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易”之动的特性 , 展开的是不变之物所现的万变景象 , 而“道”体现的是从万变的形象中复归至不变的宇宙本源 。 “易”的根本思想是“变” , 道则是在追寻万变中的不变真性 。 道不离易 , 易不离道 , 复归于一 , 二者的相互补充真正构成了中华文明深厚而庞大的基石 。 中医学中的运气学和脏象学说 , 乃至八卦医学、象术诊治等 , 都是在临床中引易入医、以易论医、以卦解医、以卦测病 , 从而达到辩机论治、辩证施治的目的 , 循“易”而归于天地之道 , 归于“一”境 。 这一语道破了中医的奥秘 。 要知“道”和“一”的运行规律 , “法于阴阳 , 和于术数” , 即通过阴阳之象变和数术之演化 , “抱道执度” , 掌握自然和人体的关系 , 这是解开宇宙和人体密码的关键之“机” 。 《抱朴子·道意》中提到“道者含乾括坤” , 《明本》则言“凡言道者 , 上至二仪 , 下逮万物 , 莫不由之” , 此也是“易”的核心内涵 。 人体之变与宇宙自然之变同法、同频 。 老子讲道 ,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易”就是老子讲的“一” , “易”就是变 , 变就是变为“一” , 治病就是通过“医”而令已变之“一”而归于不变之“一” , 达到身体与宇宙自然的平衡统一 。 《黄帝内经》的“以平为期”之“平”即“平”于“一” 。 所以老子的道生观 , 可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宇宙观和生命观 。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中华数千年文化之源 , 那就是这个“道” 。 “道”是“无” , “一”是“有” , 是“道”生“德”之本 。
李毅峰《中医山水系列之“照海”》二万法同源 , 万物道生 。 “道生之 , 德养之” 。 “德”即“道”之落地 , 是由“一”生的“二” , 即阴阳 。 言阴阳 , 而非阴阳 , 是“一”的变化 , 那就归到了《易经》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之真意 。 总阴阳者 , 一也 。 人在地 , 地为坤 , 化生万物生命 , 犹如“道”之生“一” 。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阳者 , 卫外而为固也;阴者 , 藏精而起亟也 。 ”其在《阴阳离合论》中论的“阳正阴主”就是以“一”来化生四季阴阳之气机 。 《黄帝内经?五常正大论》曰:“气始而生化 , 气散而有形 , 气布而蕃育 , 气终而象变 , 其致一也 。 ”“一”通则百病通 。 庄子讲的“通天下一气耳”也包含了此意 , “一”气之造化 , 无为而成 , 无治而无不治 。 所以 , 清代著名中医学家卢铸之以自己的实践总结说:“医者 , 易也 , 医之阴阳至理 , 本于易也 。 ”故真正的中医 , 是用“道”来化生命阴阳为养“德”之“道” 。 老子言:“万物道生之 , 而德蓄之 , 是以万物尊道贵德 。 ”因“德”是阴阳“得失”的体现 , 所以 , 当“德”之乱起跌落 , 而不能和于“道”时 , 必获外邪侵身 , 则须医之 。 离开了“道”生和“德”养 , 生命就会生病 , 自然就会灾害丛生 , 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 《黄帝内经?素问?何平人气象论》说 , 医之途 , “上医以德治国 , 中医以礼齐人 , 下医以刑治病 。 ”上古之人 , 以百草之性为药以治人 , 是因为生命同源 , 万法道生 , 故药尽其性 , 盖以药之性治人 。 而当人类自身之“德”不足时 , 百草自然之性亦不能尽其所能 。 所以若想药尽其性 , 人的行为必不可离“道”失“德” , “德”既失 , 药性必亡 。 《黄帝内经》尚治未病 , 故崇养“德” , 即人与自然合一 , 万物万法才能与你合一 , 万物万法之性才能作用于自身 。 《灵枢》:“天之在我者 , 德也 。 ”“德不孤 , 必有邻 。 ”邻者 , 身外万物万法也 。 由“德”返“道” , 协和“易”变阴阳之“二” , 归“二”为“一” , “治之极于一” , 这才是中医以“易”治病 , “医”人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略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