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重读鲁迅《故乡》:我们终于活成了闰土,我们终于离开了故乡

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一种魔力 , 年少的时候读不大懂 , 还常以“两棵枣树”相互玩笑 , 成年后读鲁迅 , 却布满悲凉 , 有说不出的苦 , 这是浸透了生活的味道 。
再读鲁迅的《故乡》 , 我记忆最深的不再是叉着腰张着脚站在那里 , 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 , 也不是文章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 , 也便成了路”的名句 , 而是曾经被忽略的生活真实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 而鲁迅笔下的故乡 , 却似乎是所有人共同的故乡 。
阔别多年 , 回到故乡 , 却不免有种“近乡情更怯 , 不敢问来人”的彷徨无措 , 既希望故乡还是记忆中的样子 , 却也希望它不再像过去那样苍凉颓败 。
文中的迅哥儿 , 回到久违的故乡 , 没有热烈的思乡之情 , 却满满的都是思乡之悲 , 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起伏 , 见到旧人旧物 , 却又时时勾起难忘的乡土记忆 。
故乡|重读鲁迅《故乡》:我们终于活成了闰土,我们终于离开了故乡
本文图片
少年闰土是打开迅哥儿故乡记忆的开关 , 虽然离开二十年 , 早已物是人非 , 但在迅哥儿的记忆中 , 似乎他的闰土哥永远没有长大 , 永远都是记忆中的模样 , 永远都是记忆中的画面 。
似乎我们成人后 , 跟故乡有关的一切 , 都会被自动过滤美颜 , 或被按下暂停键 , 留下的永远都是有趣美好的回忆 , 记住的永远都是那些最快乐的瞬间 。
然而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 , 每个人的一生都各不相同 , 当迅哥儿“荣归故里” , 以为还会见到那个“紫色的圆脸 , 头戴一顶小毡帽 ,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少年闰土时 , 却没想到 , 时隔二十年 , 站在他面前的 , 是“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 已经变作灰黄 ,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 , 周围都肿得通红 。 ”的中年闰土 。
那个曾经在深蓝的天空下 , 映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手持一柄胡叉刺猹的少年闰土 , 那个曾经带着迅哥儿用大竹匾捕鸟的少年闰土 , 那个曾经托他父亲给迅哥儿带了一包贝壳和好看的鸟毛的少年闰土 , 早已被岁月侵蚀掩埋 , 取而代之的 , 是一个恭恭敬敬 , 瑟瑟缩缩 , 已经有了六个孩子 , 生计艰难 , 叫着迅哥儿“老爷”的中年闰土 。
故乡|重读鲁迅《故乡》:我们终于活成了闰土,我们终于离开了故乡
本文图片
少年闰土是迅哥儿年少时的玩伴 ,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童年记忆 。 孩子的世界 , 没有等级之别 , 最是快乐无忧 , 那些少年迅哥儿曾经从未经历过的稀奇古怪的故事 , 都是闰土告诉他的 , 闰土承载了他关于故乡的几乎全部记忆 。
【故乡|重读鲁迅《故乡》:我们终于活成了闰土,我们终于离开了故乡】中年闰土不再是任何人的玩伴 , 与迅哥儿也早已失了联系 , 他开始娶妻生子 , 为生计奔波劳碌 , 他就像是我们生活在家乡的儿时伙伴一样 , 他们在这里生儿育女 , 从未离开过故乡 。 闰土出生于闰月 , 五行缺土 , 故名 , 然而他哪里知道 , 他的一生 , 都将在泥土里摸爬滚打 , 永远不会缺土 。
迅哥儿像极了在外谋生的我们 , 我们虽然从故乡走来 , 但却不再愿意回到故乡去 。 我们在他乡工作 , 生活 , 交友 , 老去 , 故乡从无边的海水 , 到中秋的圆月 , 再到心口的一颗朱砂 , 最后成了我们需要用心打捞 , 才会出现的一道残影 。
少年闰土终于活成了中年闰土 , 像他的父亲一样 , 生老病死都注定会在这里发生 , 我们终于也像迅哥儿一样 , 有些不舍却又彻底斩断了后路 , 离开了满载童年记忆的故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