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者 身份认同的逆反效应,“态度”能改变“行为”吗?| 谈判者的取舍( 三 )


举个例子 , 
当我们用哈佛的“原则性谈判”思维时 , 我们会鼓励谈判者(包括谈判对方)考虑双方的利益 , 互利双赢 。
为此 , 我们经常会这样来影响对方 , 
基于互利的原则 , 让我们站在相互的立场考虑对方的利益 , 您想想 , 如果我们都能做一个谈判中的“给予者” , 我们的综合收益不是会更大吗?
让我们假设对方被你的说辞所打动 , 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应该成为或已经成为一个“给予者”;
这相当于 , 他的“道德身份”公之于众 。
你会发现接下来会出现一个让你郁闷的问题 , 那就是实际上对方做出的“给予”可能并不明显、甚至更少 。
这恰恰是因为对方“道德身份满足”的结果 。
别忘了 , 我们应该反过来应用今天的思维方式 , 用潜移默化的“行为”来逐渐改变“态度” 。
不妨这样调整谈判的思路;
在各种利益选项中 , 率先做出无交换条件的“给予” , 用这样的行为来“感染”对方;
嗯 , 我知道你很需要我们把账期缩短一点 , 我知道你们很在乎这个 , 我答应你我一定会争取到这个条款的落实 , 这和今天要谈的条件无关 , 你放心 。
这样的做法和之前非常不同 , 你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方做出相应的“给予” , 对方也无需认同自己必须成为一个“给予者”的身份;
这反而会影响他以后的行为 , 更容易倾向于“给予” 。
谈判者 身份认同的逆反效应,“态度”能改变“行为”吗?| 谈判者的取舍
文章图片
5 小结
谈判者的取舍 , 通常是反常识的;
当我们还没有做出“给予”的时候 , 又怎能认定我们是一个“给予者”呢?
-
这里是“谈判思维”!
“谈判者的取舍 第九篇” 待续
--- 桔梗 (839239@qq.com)
谈判者 身份认同的逆反效应,“态度”能改变“行为”吗?| 谈判者的取舍
文章图片
【谈判者 身份认同的逆反效应,“态度”能改变“行为”吗?| 谈判者的取舍】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