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者 身份认同的逆反效应,“态度”能改变“行为”吗?| 谈判者的取舍( 二 )
你赞同谁?
在给你答案之前 ,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
文章图片
3 道德满足实验
2009年 , 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 , 索尼娅·萨赫德瓦教授 , 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 。
(实验细节参考:“Sinning Saints and Saintly Sinners: The Paradox of Moral Self-Regul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2009): 523–528)
实验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一组词语 , 这些词语有的是中性的 , 有的是正面积极的;
比如 ,
中性的词语类似于 , 钥匙、房子、书等 , 不妨称之为“中性组”;
正面积极的词语类似于 , 关爱、大方、善良、奉献等 , 不妨称之为“积极组”;
然后 , 索尼娅教授会要求实验者用所分配到的那组词语 , 结合自己的经历 , 写一篇短文 , 描述自己的生平或某个经历 。
显然 , 那些分配到正面积极词语的受试者 , 会在短文中 , 用“关爱、奉献”把自己描述为一个“给予者”;
而分配到中性词语的受试者 , 在短文中 , 则不会给自己认定某些特殊身份 , 他们也很中性 。
在完成短文之后 , 索尼娅教授会询问受试者 , 是否愿意给一家慈善机构做出捐助 , 捐助金额随意 。
实验对所有受试者的捐助金额做了统计 , 结果很有趣;
“积极组”受试者所捐助的金额 , 要比“中性组”受试者减少约2.5倍!
也就是说 , 那些在短文中把自己描述成具有“关爱、奉献”特质的“给予者”们 , 在行为上反而比一般人“给予”的少得多 。
索尼娅教授用“道德满足”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结果;
当“积极组”的人通过短文建立了自己的“道德身份” , 并公开宣布(告知实验人员) , 他们心中就会出现一个声音 ,
我是一个“给予者” 。
当他们考虑捐助金额时 , 他们心中的声音是 ,
我已经是一个“给予者”了 , 那么这次我并不需要捐太多来证明它 。
换句话说 , 当人们已经把自己的“道德身份”公之于众 , 他们就会有这样的潜意识 ,
我已经得到“道德身份”的满足 , 也就不再需要继续做什么来赢得这个“道德身份” 。
从而 , 一个把“给予者”身份公之于众的“给予者” , 反而更倾向于在之后的行为中 , 更少地“给予” 。
让我们用索尼娅教授的实验结果来判断文首故事中 , 丁曼校长的做法;
当学生公开宣誓、并签字确定了自己的“给予者”身份 , 他们很可能会在日后的校园生活中更少地做出“关爱和奉献”;
因此 , 路易斯校长的评判是对的;
丁曼校长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 并取消了这个“宣誓签字”的活动 。
因为 , “态度”并不能改变“行为” , 反而是潜移默化的“行为”会渐渐地改变“态度”;
丁曼校长取而代之的做法是 ,
鼓励学生们以实际的行动为榜样 , 逐渐感染更多的人加入“给予”的行列 。
文章图片
4 应用
让我们回到谈判的话题里来 , 如果说 , “公之于众”的“给予者”身份反而会让人的“给予”行为出现反作用 , 我们该如何在谈判行为中做出调整?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本文转自:星辰新闻军人是一个神圣的身份 兵哥哥瞒着妻子悄悄回家,汽车出现后,妻子兴奋得连喊带跳
- 林庆昆被李玉灌醉?靖靖决定逃离他们,陈珊不认同孙磊的新工作
- 柳传志|联想又添猛料!司马南再次喊话柳传志,女婿张锐神秘身份浮出水面
- 坐火车出门最怕忘带身份证为了让旅客能享受更为便捷的电子化、自助化服务铁路公安机关在铁路1...|只需5步即可申领电子临时乘车身份证明
- 王菲|王菲被曝冒用别人身份,是假歌手?女网友是碰瓷还是确有其事
-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上官云)从“容貌焦虑”到原生家庭 作家、心理咨询师、内科医生:毕淑敏的三重身份
- 1985年5月20日 湖北人贩子男扮女装,2次嫁人还“生孩子”,却因家庭琐事暴露身份
- |韩雪丽:身份(28)懂规矩的人,早晚会受益
- 不可思议!肖战实至名归,再次获得新身份,真是精彩绝伦?
- 王菲 王菲被曝冒用别人身份,是假歌手?女网友是碰瓷还是确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