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贝托·莫拉维亚|《鄙视》:婚姻的另一种真相——爱无能与不可说( 二 )
这部小说从头至尾的主要冲突看似是妻子为何鄙视丈夫 , 但内里却是在探讨爱与婚姻的根本性问题 。
爱究竟是什么呢?当所爱之人不爱了 , 维系这段关系是不是只是出于自我幻觉?婚姻是本能、自然的爱的反面吗?当爱的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的动作 , 继续下去是有意义的吗?从坦诚到隔阂 , 身处关系之中的两个人为后果承担了多大程度的责任?奥德赛式的逃离和回归 , 果真能挽救吗?
在小说的篇末 , 从信中得知妻子埃米丽亚已和情人一同离开 , 绝望之中的莫尔泰尼坐上一艘小船 。 当船经过狭长的海岬 , 绕过陡峭的悬崖 , 抵达绿色岩洞 , 他再次向船上埃米丽亚的幻影发问:“那你爱我吗?”
埃米丽亚答:“我是一直爱你的……我将永远爱你 。 ”他又问她为何这样伤感 。
“……也许是因为 , 我想 , 要是没有发生过我们产生隔阂的那些误会 , 我们就会始终像过去那样相爱 , 那该多好 。 ”
而在小说的第一重现实中 , 此时的埃米丽亚已在和情人回罗马的途中 , 丧生于车祸 。 爱的谜题永远无解 , 两人的对话也唯有停留在虚空的幻象 。
本文图片
小说同名电影剧照
生活的暗流
揭示人的多变与复杂
提及意大利作家 , 中国读者大多熟知卡尔维诺、埃科 。 殊不知卡尔维诺对莫拉维亚推崇备至:“他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 , 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 。 ”
从被视为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开始 , 莫拉维亚便在作品中探寻着现实的诸种真相:
“当初 , 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平庸可笑 , 而是激情满怀:人们死得爽快 , 爱得认真 , 互相杀戮 , 互相憎恨 , 由于真正的不幸而洒下真正的眼泪;——当初 , 所有的人都有血有肉 , 都像树木扎根在土地上那样与现实紧密相连……他想生活在那种具有强烈情感冲突和真挚的感情的年代 , 想产生那种令人咬牙切齿的深仇大恨 , 像是自己的感情上升到没有限制的境界……但他却留在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生活中 , 留在这个尘世上 。 ”
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鄙视》也没有放弃对现实中的人性的挖掘——通过细微的心理描摹 , 呈现出人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时至今日仍值得玩味 。
在小说的开篇 , 为了弄到妻子梦寐以求的房子 , 主人公莫尔泰尼受困于物质匮乏的无力感(这也是他其后选择接手剧本编剧的因由之一):
“我意识到自己情不自禁地羡慕起那些不为这种生活的贫困所困扰的人 , 以及那些富有的人和特权阶层;而且我发现自己在羡慕他们之余 , 还不禁萌生出一种怨恨 , 这种怨恨不仅不局限于对某些人和某种生活条件 , 还总是难免地推而广之 , 抽象地演化成一种人生观 。 ”
经济上的贫穷并非单纯是身外之物的匮乏 , 而是可以深刻影响到一个人的内心 , 在对社会怨恨和逆反之余 , 直至演化为一种人生观 。
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塑造作用 , 在莫拉维亚的作品里几乎是一种天然的观照 , 他的主人公总因生活中某件无力改变的事忧心忡忡 , 思虑过重 , 一半清醒一半绝望地探求答案 。 然而作家的笔触、风暴中的叙事者却常常保持着理性的距离 , 在危机四伏之时泰然自若 , 将不安和忧虑抛给不明真相的读者:究竟是哪里出了错?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美满陡然破灭?
在晚年的一次采访中 , 莫拉维亚谈到《鄙视》:“我最好的小说之一 , 因为它既有深刻的感受 , 又有完全的创造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金性勇|“我们的天才儿子”爆红之后 金性勇:只想和儿子在同一个托养中心不分开
- |男子称被朋友临终托付照顾重病女婴:女友不理解,但是条生命
- 哥嫂|远嫁22年回娘家,母亲:我已经托人租好房子,不要住在哥嫂家
- 湖北|10年前,湖北小伙单臂托举3岁女孩15分钟,11家国企送上工作
- 文字,是你心灵的寄托
- 亲人|为啥总会梦见去世的亲人?托梦真的存在吗?医生说出了残酷的事实
- 求婚|女人,对你托付终身后,才会“不拒绝”
- |50岁藤原纪香扎丸子头秀完美发际线,脖子细长,少女托腮真的太萌了
- 一年一度的暑假结束了 广东小伙深夜骑摩托不看新闻,附近少年骑车外出扰民
- 错过那个翻你手机的姑娘 那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男人,才值得你托付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