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脸上风平浪静,心里三国演义

人无时无刻不处于抉择之中 。
三国演义 脸上风平浪静,心里三国演义
文章图片
如你所见,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的瞬间起,就被迫进入了无数个选择题的漩涡之中:是先穿衣服还是先下床;
穿什么衣服;
在面盆处拧热水还是只要凉水就好;
用什么交通工具去学校或是公司;
上午和下午的工作安排具体如何;
早餐吃不吃沙拉,晚饭是否在家吃……
抛开这些琐碎的事不提,也暂且不论选专业、选学校、买房买车选伴侣选定居城市等重大项目,单纯是维持正常工作或学习就已经和各种决策场景牢牢绑定 。
三国演义 脸上风平浪静,心里三国演义
文章图片
虽然我们不记得蹒跚学步时发生的种种,但从动物幼崽的行为也可见一斑:它们在陌生场景中开始自我探索时,优先选择开阔明亮且视野较好的一侧,还是逼仄窄小、自身暴露面积更少的一侧?
在发现食物时是先静观其变,等同伴测试过毒性后再去,还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大口进食?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时常会感到迷惑和矛盾,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让我们举棋不定,既不能太过期望选项A带来的报偿,又不能完全忽视选项B可能遭遇的损耗;
还有些决策场景根本没有给我们以明晰的选项,相当于自己硬生生劈开一条通道;
特殊情况下,我们几乎不用动脑子,就能在电光石火之间下决定——有时候,这能救我们一命 。
三国演义 脸上风平浪静,心里三国演义
文章图片
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抉择,往往也是最难的抉择:洪水滔天,脱缰野马般漂浮而撞击的原木、早餐车、泡沫盒随着泥浆浮沉,你远远瞧见,有个孩童紧紧抱在树杈上,树枝纤细,恐怕难以持久,但想想自己处境也不好过,不过勉强自保而已,那么,救是不救?
在湍急的乱流之中,是什么使我们投出了最后的一票呢?
本我,自我和超我:内心的三国演义
人格三分论,是弗洛伊德在1923年的著作《自我与伊底》中首次论及的,他基于此前的大量实证和理论推演得出结论:人格由相辅相成的三大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
三国演义 脸上风平浪静,心里三国演义
文章图片
【三国演义 脸上风平浪静,心里三国演义】伊底(id),正是“本我”的音译 。这一部分必须要首先提到:它是人格组成中最具原始野性的一部分,由本我主导的行为,几乎就是刻在人类基因中原生态兽性的外显 。饿了要吃饭,渴了得喝水,包括对性爱欢愉的强烈追逐,都属于本我的治下 。
可以说,本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求得“快乐”,它以疏解心理紧张、释放心理能量为要务,犹如一只野性难驯的猿猴,虽有一点灵气,但毫无道德约束可言——比拟于人类的婴孩时期,庶几近之 。
自我(ego)则相对文明得多:随着阅历渐增,本我也逐步感受到秩序的可贵,经过种种伦理冲击、知识灌输,本我的一部分分化而形成新的组织,其情形类似于大型企业单位驻扎在某地的、专营业务的派出机构,用以处理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因而多了几分理性、现实,少了几分顽劣、任性和荒诞 。
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就隶属于自我 。在生活中,大小一应事务,都交由意识打理,换言之,自我是人格结构中厥功至伟的大管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