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有哪些风俗,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五 )


生:我来补充一下 。在16自然段 , 作者还写了藏戏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
师: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 , 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里面具的特色和保留下来的原因,谢谢你们 。但是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呢 , 谁能再具体地说说?
生:我来说 。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白色代表纯洁,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黄色代表吉祥等等,就是象征手法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
师: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 , 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除了面具,藏戏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呢?我们继续交流 。
……
师:同学们,我们回顾全文,作者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详细生动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大家仔细想想 。
生:我想这是因为藏戏的特色太鲜明了 , 所以作者开篇就概括写它的特色,而且用反问形式,情感非常强烈 。
生:我想,作者仅仅在开篇这样概括介绍藏戏的特色,读者并不能具体了解藏戏到底有什么特色,所以课文后面又浓墨重彩地描写,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五、相关链接
1.唐东杰布(1385—1464)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 。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 , 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 。
唐东杰布幼时家境贫穷,牧羊为生 。成年后当过兵,做过生意,后削发为僧,僧名尊珠桑布 。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 , 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 。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
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 , 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 。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 , 因地制宜,连年施工 。在他一生中 , 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 。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
唐东杰布在募集资金、解除众百姓交通不便之苦的过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舞蹈向藏剧的过渡 。他将佛教经典中的传记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内容融在一起,创作出一种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使过去那种单一的跳神舞逐渐地戏剧化 , 表现手段也不断加强,并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 , 形成了藏剧艺术的雏形 。因此,藏族人民把唐东杰布尊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
1464年,唐东杰布逝世,享年79岁 。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 , 纪念他 。至今在许多藏戏演出场地 , 看戏的观众首先要在唐东杰布的像前敬献哈达,以示谢恩;在唐东杰布的故乡 , 甚至还保留着一种传统仪式,每逢大家观看藏戏表演时 , 都要带一些青油和羊毛,将这些礼物送给戏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铁索上 , 以保存好唐东杰布所建的(早不复存在的)铁索桥上,使其不锈,永存于世 。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也常可看见供着一位白须白眉、神态安详、和蔼可亲、手持八节铁索的唐东杰布画像或塑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