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学术骗子”于丹爆红和没落幕后

2012年11月,一场大咖云集的昆曲专场,在北京大学剧院拉开序幕 。
就在这场盛大的演出接近尾声时,于丹被邀请上台发表最后的总结 。
当于丹刚说出“我代表大家……”时,台下的观众一片嘘声,紧接着有人大喊“让于丹下去!”
于丹 “学术骗子”于丹爆红和没落幕后
文章图片
台上的于丹尴尬不已,只能灰溜溜地离开 。
很快,“于丹在北大被炮轰”的事件,引发舆论高潮 。
所有人都在追问,当初那个红极一时的国学教母,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于丹幻灭的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变迁,更是名利场上人性的考验 。
01
1965年,于丹出生在北京旧旧的四合院里 。
【于丹 “学术骗子”于丹爆红和没落幕后】动荡的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不可避免被下放 。
这么一来,于丹就只能和姥姥一起生活 。
姥姥是个要求很严格旗人老太太,从于丹三四岁开始,她就监督于丹背诗词、练毛笔字 。
对女儿的教育,于父更是制定了一整套计划 。
那时候,于丹喜欢“柳字体”,但父亲强硬要求她练魏碑,目的是让她学习间架结构 。
于丹 “学术骗子”于丹爆红和没落幕后
文章图片
练字之外,父亲还把《论语》和许多经典名著,塞到于丹的手里 。
即使于丹读不懂,也被要求无条件地背诵 。
在那个长满青苔的院子里,于丹成了个孤独的孩子 。
当别的孩子都在玩耍撒娇时,她面临的只有繁重的学习任务 。
于丹 “学术骗子”于丹爆红和没落幕后
文章图片
要是学得累了,于丹就坐在海棠树下数花瓣 。
看着落英缤纷,她脑海里浮现的是林黛玉葬花的情节 。
因为长时间和外面隔离,于丹变得多愁善感,伤春悲秋 。
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诗词上,她格外偏爱李商隐和李后主 。
李后主的词一共有83首,于丹把这些词都抄写了一遍,还装订成册,再附上一个旧旧的蓝色封面,成了她最宝贝的词集 。
于丹 “学术骗子”于丹爆红和没落幕后
文章图片
于丹没有上幼儿园,直接上小学 。
父母以为,在家教育了好几年,于丹该是班上最优秀的孩子 。
的确,于丹的文科成绩很好,但是数学和体育却一塌糊涂 。
沉默寡言的于丹,很快就被同学孤立了 。
当然,孤立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偏科,而是因为她跳皮筋和丢沙包都玩不来,谁和她一队谁就输 。
久而久之,这些童年的乐趣,都和于丹无关了 。
不过,这样的于丹,依旧撞上了伯乐 。
02
于丹的初中在一所很普通的中学,教育一般,氛围一般 。
但是在这里,一位语文老师,悄悄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
这位老师是北大的高材生,他一直希望,能从自己的手里培养一批中文系的学生 。
于丹的文学积淀,让他看到了一束光 。
当时,正值高考恢复不久,但是整个学校都没人敢放言要考大学,于丹也不敢想 。
可语文老师却十分坚定,语重心长地和于丹说:“你一定要考大学,你是一个有才情的学生 。”
于丹 “学术骗子”于丹爆红和没落幕后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