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来情感 近代史上《清帝退位诏书》究竟有什么作用?是否作用很大?( 二 )


南方多用退位的这个词汇 , 兼用逊位 , 对北方逊位、退位并用 , 甚至同一文件也存在混用的情形 。
也就是说 , 尽管南北协商过程中争执不下 , 最后各让一步 , 定为辞位 。
事实上 , 一旦帝制结束 , 退、逊、让、辞 , 倒是真的成了无谓之争 。
后来 , 一般而言也多是混用 , 但也有特别在意者 。
清帝退位诏书和优待条件披露后 , 马上就招致不少批判之声 , 尤其是对清廷仍居北京、不去帝号等项 , 反应强烈 , 指其为“不伦不类之共和国 , 必至贻笑万国 , 贻害将来” , 因此表示坚决反对 , 要求从速改订 。
比如:当年的《天铎报》就连续发表署名文章 , 严词谴责 , 并强烈要求取消 。
但是 , 这个诏书也确实避免了一场战争!
随着清帝退位诏书的颁布 , 清王朝日薄西山了 。
入关后10个皇帝 , 近300年的风风雨雨 , 现在已经笼罩在沉沉夜幕之中 。
其三、诏书有利于袁世凯掌权 , 《清帝退位诏书》虽然出自南通状元、南京政府实业部部长张謇的手笔 , 但其中“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这句话 , 却是袁世凯硬加进去的
当年溥仪年仅六岁 , 退位诏书实际是由清廷立宪派领袖张謇的幕僚杨廷栋等起草 , 经过张謇润色 , 最后由袁世凯审阅后 , 才交与隆裕皇太后宣读 。
“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的关键之笔 , 就是袁世凯的最后审阅的时候加入的 。
这个被张謇视为不爱读书、不会写文章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 恰恰在这篇由张謇定稿的历史性文献中添上了最为关键的一笔 。
有了这一笔 , 袁世凯的大总统之位 , 便是得之于“天命”的清皇室的禅让 , 而不是革命派的转送 。
他既可以不受“欺负孤儿寡母”的指责 , 也不必领革命派的人情 。
张謇低估了这个人的文才 , 没有看出这个落第秀才竟然是一个玩弄文笔的高手 。
可见 , 这个诏书对袁世凯非常有利了 。
因为这样会出现一个非常荒谬的假象:共和政府不是由民国议会选举产生 , 而是由满清皇帝的命令产生 。
袁世凯是这样想的 , 也是这样做的 , 第二天 , 他便以“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领的名义 , 代替了被推翻的清政府 , 开始对外发照会 。
总而言之 , 溥仪的退位 , 标志着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灭亡 , 以及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
诏书中有“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语 , 系袁氏授意补写 。
袁世凯以此作为篡权独裁的依据 。
清帝退位诏书 , 在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颁发 。
主要内容为清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 , 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 合汉满蒙回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
据说 , 载沣曾经拒绝宣读清帝退位诏书 , 历代亡国时的皇帝退位诏书 , 对当事者来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
载津虽然不是皇帝 , 但等同于皇帝 。 因而 , 他是最有资格宣读退位诏书的 。 所以 , 隆裕太后要他宣读退位诏书 。
由此可见 ,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 , 这个《清帝退位诏书》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