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谁写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谁写的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谁写的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诗意是: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 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 , 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
扩展资料:
全文
枯木逢春犹再发 , 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
关于本联的疑问:
人们经常引用或书写一副励志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总觉得这里面分明有误,曾试图去弄清真相 。殊不知追溯到著名学者王芸生处,线索就断了 。
王芸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社的一名编辑 。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若干名流,著成并出版了一部近二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时人极推重的一位中日关系史专家 。
他为这部书所下功夫之大,委实令人惊叹 。别的不说,单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万字定稿的写作速度,即非一般学者所能想见 。当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王芸生便口吟了这一副书山学海联 。其意,自然是在强调学习与治学首先必须勤奋和不怕艰苦 。
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 。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肯定是有毛病的 。
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 , 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 , 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 。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 , 肯定是有毛病的 。
毛病在哪里?就在上联的“路”和“径”字上 。这两个字,音异而义同,出现在短短七个字的上联中,本身就显得笨拙、牵强而欠通,和下联音义皆异的“涯”和“舟”字相对,也太失水准 。
我想 , 不论是否王芸生所撰 , 只要是经他之口传出的 , 这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
揣度该联本意,可能是转述者无意间把上联的“路”和“径”这两个字念颠倒了 。它原本应该念成书山有“径”勤为路 。为什么把颠倒后的“径”字打上引号呢?
因为还原了位置的这个“径”字,本应写作“尽”——当初念颠倒了,才错写成“径”的 。现在纠正过来,顿然文从字顺 , 对仗工稳,几乎称得上天衣无缝了 。你看——书山有尽勤为路,学海无涯苦作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