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主要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 三 )


袁隆平是专注而敬业的 。一次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没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长了 , 要到田里去了 。”是这般的朴质的话语,满溢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本业的钻而不倦 , 如何不教人感动!如今的人们,已经被社会上的浮华迷失了眼睛,灵魂覆满尘埃,空洞而贫乏 。袁隆平获得成功的道理与我们能否获得成功,本质上是相通的,我们企望获得成功,却总是不愿付出,与成功屡屡擦身而过,终不可得 。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说他拯救了世界也并不为过 。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
――这是他泽被苍生的胸怀 。
这位老人,现已过古稀之年 。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烛光照亮着世界,关注着农业,将一生献之天下苍生 。在他身上,彰显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盛而不衰的传统美德――孜孜以求 , 钻之弥坚的探索精神 , 博爱无私,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 。他用他的智慧,支撑了世界以亿计的人民!
如果没有杂交水稻的发明,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存活至今 。我们每个人,都应怀着最诚挚的谢意与最真挚的感动 , 向袁老致敬!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4
【杂交水稻之父主要事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进个人事迹素材】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 , 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 。
首先,“请暂时遗忘袁隆平” , 这个论题根本立不住脚 。凭何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又如何可以让人们忘记袁隆平?“吃水不忘打井人”,今天我们吃着袁隆平培育出的大米 , 你又让我们忘记袁隆平 , 除了忘恩负义,世上有这样的人吗?
其实,公号文章只是想说明: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符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真是岂有此理!我们不否认,“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不止是袁隆平一人 , 但仅仅是因此,我们就该忘记袁隆平吗?再说 , 现在是创新创造的时代 , “舞台”就摆在每个人面前,用一句广告语来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 。”“舞台”岂是给让出来的?君不见,占着茅坑不拉屎、在学术荣誉上殚心竭虑地造假者比比皆是 , 却不思如何作为,难道是社会没有给他们“舞台”吗?
再说,袁隆平是谁?相信多数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就是闻名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 。但这个“荣誉”绝不是吹出来、夸出来的,而是他数十年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用勤奋努力的汗水换来的 。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科学家 , 他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 , 不到6年时间完成这些工作,速度之惊人,难道这些是能够让出来的吗?袁隆平的敏锐洞察力、超强组织力和坚定执行力,业界无不佩服,这也不是可以让出来的 。
我们不妨看看央视《感动中国》节目给袁隆平的一段颁奖词:……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 。面对严峻现实 , 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 , 并推广2.3亿多亩 , 增产200多亿公斤 。这些事迹都归功于今天的获奖者――袁隆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