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秋思落谁家上一句是什么,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前一句( 二 )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 。舍弟:古人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露:秋露 。此诗写作时杜甫的三个弟弟因战乱分散各地 。说故乡之月,旨在盼望胞兄弟早日团聚 。
明月几时有,那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 。婵娟:美女之称,这里代指月亮 。作此词时 , 苏轼与其弟苏辙已有7年没有晤面 。中秋之夜,想念远方的同胞兄弟,于是对月抒怀,遥寄问候和祝福 。
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廓,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 把盏凄然北望 。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词作《西江月》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中秋 。该年6月,苏轼与弟弟苏辙在广东诀别,于7月初渡海达到贬所海南儋州 。中秋之夜 , 身处流放之地,怨艾郁闷,凄凉消沉 , 见月生悲 。故写此词一抒世事如梦、人生若浮的感慨 。
中秋古诗赏析一[原创]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在《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 , 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下来,他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的惊扰 , 先后进入辽梦想 。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里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 , 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 , 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了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到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 ,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干秋之以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 。诗人为了表明自己入骨的相思 , 采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问“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蕴藉深沉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他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撒落人间,落入使人心中似的 。
这首诗意境很美,使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 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 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上一句是什么,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前一句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上一句是什么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原文及翻译1、不知秋思落谁家上一句:
今夜月明人尽望 。
2、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朝代】唐译文对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3、翻译: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 , 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