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十 )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两者的含义:
①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它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和劳动对象等因素 。
②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
③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
3.生产方式
(1)含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
(2)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
(3)重要性: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两者的含义:
①经济基?。杭瓷缁岬木媒峁梗侵敢欢ㄉ缁嶂姓纪持蔚匚坏纳叵蹈鞣矫娴淖芎?。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 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
③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二)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
(2)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
(3)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