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古代雅称,古代女子的别称是什么?( 三 )


4、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
5、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
6、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
7、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 。代指少年 。
8、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
9、千金――对人家女儿的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
黄毛丫头、黄毛小子、黄毛小丫头等.一般对未婚女子的称呼 。

少女的古代雅称,古代女子的别称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5、古代对女孩的雅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古往今来 , 文学作品中对美女的咏颂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就像今天我们称美女为“美眉”、“靓妹”一样,在中国古代诗词曲赋 中,作者笔下的“美女”大多另有所代 。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 , 既避免了词语的直露和重复 , 也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练性,从而使女性形象更加鲜活生 动、美丽多姿 。
古代女子的雅称,彰显汉语之美
一、以服饰、化妆品代美女
“红粉青蛾映楚 云 , 桃花马上石榴裙 。”前人对于美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化妆品着眼的 。因此“红袖”、“红裙”、“金钗”、“红粉”、“粉黛”、“红颜”、“红妆” 等,在古代诗词曲赋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 , 类乎现在的眉笔,“红粉”则是胭脂和铅 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 。“红妆”则是从“裙”、“钗”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
红袖
“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唐?白居易《对酒吟》)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倚江楼 。”(唐?杜牧《南陵道中》)
“红袖拥门持烛炬 , 解劳今夜宴华堂 。”(唐?韩《边上看猎赠元戎》)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清?席佩兰《寿简斋先生》)
红袂
即红袖 。
【少女的古代雅称,古代女子的别称是什么?】“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白居易《秦中吟?五弦》)
“卧思陈事暗消魂 。罗衣湿 , 红袂有啼痕 。”(前蜀?韦庄《小重山》)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北宋?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踏青》)
翠袖
“翠袖年年寒食泪 。为伊牵惹愁无际 。”(北宋?王采《蝶恋花》)
“红楼桂酒新开,曾携翠袖同来 。”(北宋?晏几道《清平乐》)
“倩何人唤?。?红巾翠袖,h英雄泪?”(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琵琶马上再三弹,翠袖朝啼关塞寒 。”(明?何景明《明妃引》)
红翠
“红翠”为“红衣翠袖”或“红巾翠袖”的省称 。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北宋?柳永《鹤冲天》)
“红翠斗为长袖舞 。香檀拍过惊鸿翥 。”(北宋?张先《蝶恋花》)
红裙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万楚《五日观妓》)
“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 , 惟能醉红裙 。”(唐?韩愈《醉赠张秘书》)
“歌唤红裙 , 酒招青旆 。”(南宋?高观国《踏莎行》)
金钗
和一般指代女性的词不同 , 它偏重于特指歌舞之妓,且常与“珠履”并称 。
“竞斗草、金钗笑争赌 。”(柳永《夜半乐》)
“珠履金钗常满座 , 问谁人、得似张公子 。”(南宋?刘克庄《贺新郎》)
“珠履三千 , 金钗十二 , 朝承恩暮赐死 。”(元?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