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称,宁波在古代称为什么( 四 )


到了隋代,把鄞、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县 。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县分成、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 。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 。元和年间,又在县东面设一望海镇 。五代时,州县合治,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即今镇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 。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 。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就有“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 。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 。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 。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 。
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 。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就改为宁波府 。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 。这就是“宁波”命名的由来了 。
至于宁波城区的范围 , 到唐朝时才大体形成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迁回三江口后,刺史韩察在今鼓楼一带建造子城,作为衙署 。唐朝末年,刺史黄晟又建筑罗城,周围二千五百余丈,它的城址,大体上就是现在的环城马路 。
1842年,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 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宁波江北岸设领事、立税司,主权外溢,逐步沦落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港了 。
民国初 , 废府存县 。1927年,把鄞县城区改称宁波市,市、县分治;但到1931年,又将宁波市并入鄞县 , 直到建国后,才把城区和近郊从鄞县划出,称宁波市 。1983年 , 市、地合并,宁波市的管辖范围,除余姚、宁海外 , 又大体包括了原来明州或宁波府所辖的各县 。
宁波简称“甬”,早在周代时已经有这个称呼了 。“甬”字是古代大钟的一个象形字,在鄞、奉两县的县境上 , 山的峰峦很象古代的覆钟,所以叫甬山,这条江就叫甬江,这一带地方就称为“甬”地了 。
宁波历史悠久 。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春秋时为越国地 , 战河姆渡史前遗址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 。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3县,属会稽郡 。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至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管辖范围基本未变 。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称句章城,县治置小溪 。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州治于三江口;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县 。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州,辖慈溪、奉化、镇海、定海、象山等5县 , 州治在鄞县 。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 , 为其后一千多年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记载,宁波市中心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旧址相传在今天西门口筱墙巷一带 。北宋明州知府鄞县县令王安石(唐宋八大家)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