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是什么地貌,石林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1、石林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要了解石林 , 还得先从“喀斯特”一词说起 , 因为石林也被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德语“karst”一词的译音 。喀斯特原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区名称 。十九世纪末 , 南斯拉夫学者J?斯威奇(cvijic)对那里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地形进行了研究,并在其代表作《喀斯特现象》一文中将该地貌命名为“喀斯特” 。此后“喀斯特”一词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地学专门术语 。在中国,“喀斯特”的同义词是“岩溶” 。因此,石林也同时被称为岩溶地貌 。
形成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属于碳酸盐岩 。而碳酸盐岩又属于沉积岩,既岩石是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 。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 , 尤其是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 , 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石 。

云南石林是什么地貌,石林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云南石林的形成过程云南石林的形成过程: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杰作 , 经历了近三亿年沧桑巨变 。最初的石灰岩形成于大海之中,后因地壳变动,海洋变陆地,平地变高山,石灰岩也匪夷所思的被塑造成了石林地貌 。这期间石林还被炽热的火山熔岩烘烤过,也被广阔的湖水淹没过,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 
石林的形成是在有利的地质、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被两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经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蚀,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石柱被分隔出来而成为形态万千的石林奇观 。
扩展资料:
石林地质公园是石林术语的源地,早于任何其它的岩溶术语 , 它是溶痕系列的特殊类型,集微观溶蚀形态到中观溶蚀形态 。
石林岩溶形态复杂,类型多样,发育久远 , 发育系列完整,具有多期、多样的古环境的发育类型和残留形态,是研究石林岩溶发育与保存机制的代表地点之一 。
岩溶既与其它岩溶地貌具有密切联系,又与区域地质地貌演化相关,各期石林岩溶的空间共存与分离源于复杂独特的发育保存机制 , 反映这种机制的各种地质遗迹在石林地质公园内得到完整地保留 。
石林地质公园内保留有反映滇中岩溶高原原生植被特点的植被群落 , 可作为物种就地保护地之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石林
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形成条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 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如石林),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 , 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  ,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坏攘Q冶炔坏攘Q胰芙舛纫?。二 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 , 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 , 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 , 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三 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 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 +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 , 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 , 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 , 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四 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 , 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