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大裂谷地理位置及特点,东非大裂谷 曼德海峡( 二 )


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据地质学家考察研究认为,因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 , 使得同 *** 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 。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 。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 。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算命)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 。北段形成红海,使 *** 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
东非裂谷的位置与环境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的下游谷地,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分为东西两支 。东支裂谷带东支裂谷是主裂谷,沿维多利亚湖东侧 , 向北穿越坦桑尼亚中部的埃亚西湖、纳特龙湖等,经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以及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的阿巴亚湖、兹怀湖等 , 继续向北直抵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 。这里的裂谷带宽约几十至200千米,谷底大多比较平坦 。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爱德华湖、艾尔伯特湖等一串湖泊,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附近,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全长1700多千米 。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 , 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 。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 , 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在肯尼亚境内,裂谷的轮廊非常清晰,它纵贯南北,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 , 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 。
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方 。登上悬崖,放眼望去,只见裂谷底部松柏叠翠、深不可测,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抛掷在沟壑中的弹丸 , 串串湖泊宛如闪闪发光的宝石 。裂谷右侧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 , 是非洲第二高峰 。这一带是东非大平原,也是非洲地势最高的地主,气候温和凉爽,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盛产茶叶、咖啡、水果、除虫菊、剑麻等 。在这里,咖啡豆一年可以采摘两次,茶叶一年内有9个多月可以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除虫菊全年中可以每10天至14天采摘一次 , 而剑麻成熟后天天可以收割 。东非大裂谷还是一座巨型天然蓄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这里,大大小小约有30来个,例如阿贝湖、沙拉湖、图尔卡纳湖、马加迪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等 。这些裂谷带的湖泊,水色湛蓝,辽阔浩荡,千变万化 , 不仅是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湖区水量丰富,湖滨土地肥沃 , 植被茂盛,野生动物众多,大象、河马、非洲狮、犀牛、羚羊、狐狼、红鹤、秃鹫等都在这里栖息 。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已将这些地方辟为野生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比如,位于肯尼亚峡谷省省会纳库鲁近郊的纳库鲁湖 , 是一个鸟类资源丰富的湖泊,共有鸟类400多种,是肯尼亚重点保护的国家公园 。在结众多的鸟类之中,有一种名叫弗拉明哥的鸟,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鸟,一般情况下,有5万[1-2] 多只火烈鸟聚集在湖区,最多时可达到15万多只 。当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湖面上飞翔或者在湖畔栖息时,远远望去,一片红霞 , 十分好看 。有许多人在没有见东非大裂谷之前,凭他们的想象认为,那里一定是一条狭长、黑暗、阴森、恐怖的断涧深 , 其间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无人烟 。其实,当你来到裂谷之处,展现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远处 , 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的群峰,山坡上长满了盛开着的紫红色、淡黄色花朵的仙人掌、仙人球,近处,草原广袤 , 翠绿的灌木丛散落其间,野草青青,花香阵阵 , 草原深处的几处湖水波光闪,山水之间,白去飘荡 。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荡荡,牧草丰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