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 席勒,一个以意志为自由器官、用审美表现自由的“文化的医生”( 二 )


从此之后,席勒的文学创作几乎再没有离开过“自由”这个主题,而这两个字也贯穿着他短暂却激荡的一生,更如烙印般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内心之中,正如他在《信仰格言》 中所写,“人生来是自由的,所以人是自由的,哪怕带着镣铐出生,他仍然是自由的” 。
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就像是架起席勒与歌德友谊桥梁的一个契机,背景与经历都截然不同的两位文学与思想上的巨匠,因为共同的爱好与理想而成为知音 。实际上,在往后的很长一段岁月当中,席勒与歌德的人生都产生着各种各样的交集,书中称歌德为席勒“席勒最大的对手与最好的朋友”,而他与歌德的友谊与合作,也被称之为“德国文化史之亮点与大幸” 。
席勒 席勒,一个以意志为自由器官、用审美表现自由的“文化的医生”
文章图片
02.经审美得自由
在席勒的思想变化和创作生涯中,除了自由之外,审美便是另一个主题,而席勒将此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发表于1795年的哲理名篇《审美教育书简》,表达出“经审美得自由”的经典观点,在席勒的美育观中,向来是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的,他将美根植于人的实践理性和人性深处,审美的角度去研究人类本身,这也让席勒成为西方审美人类学的开拓者 。
他将刚毅之美和柔软之美合而为一,无论是崇高还是优美,它们都应该是对于自由的显现,席勒也曾多次以文学作品阐述美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在道德层面的分析 。然而,他虽一再地强调崇高引起的自由感是精神的、道德的,而非肉体的和技巧性的,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在他的作品引起大范围的反响和轰动之后,事态的发展与他所预料的开始相违背,自由逐渐成为一种宣泄激情的恣意妄为,而他所设想的美,更是成了“暴虐的遮羞布” 。
这一切都更让他坚定了美育的重要性,强制与暴力是无法让社会获得真正的文明和进步的,而审美才是让人们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
席勒将美育提升到直接关系到人类幸福和道德高尚的重要位置,从法国大革命到道德的自由王国,再到对于近代文化的批判,席勒以对美育的探讨来反应追求真正自由的实质,在审美与自由之间,人性是唯一桥梁,因为只有审美教育才可以实现人性的和谐统一,而只有恢复了人性的和谐统一才得以去追求真正的自由,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必须表现出它是人的一个必要条件” 。
席勒 席勒,一个以意志为自由器官、用审美表现自由的“文化的医生”
文章图片
03.“文化的医生”
席勒14岁时就进入符腾堡公国军校“卡尔学校”学习法学与医学,守正不挠与治病救人的双重价值取向的影响,让席勒决心通过文学与思想的途径、身兼革命派与浪漫派的双重角色,去做一个可以解决社会疾患的医生 。
正如书中所言:“席勒先于尼采一个世纪,就证明了自己乃是‘文化的医生’ 。”
他以自己的文学和剧作发出掷地有声的抗争,譬如《强盗》的演出就是一种将德意志悲惨的现实搬上舞台的“仗义执言”,彼时的席勒虽然已经从科学转到文艺,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者意识当中,自己依然是一位法官、一位医生,只不过他所审判的并非是简单直接的是非善恶,他所诊治的也不是身体上的病痛,而是怀着“绝对的永不止息的思辨精神”,在行动中追求“绝对的道德严肃主义”,成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医治社会问题、审判社会现状的“文化的医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