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宝妈边育儿边考公,小城女性的生存战( 三 )


成为妈妈后 , 公务员的稳定性对梁茜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 通过一些在法院和检察院就职的朋友 , 梁茜渐渐勾勒出做公务员的美好图景:不加班 , 不用自己开发客户 , 不必担心被辞退 , 孩子还能上指定的公立学校 。
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凸显时 , 民企不再是年轻人争相入围的胜地 , 稳定的编制成了比不确定的机遇更诱人的存在 。
夏琳考公的直接目的是改变一家人的生存境遇 。 她出生于上海郊区的农村 , 爷爷奶奶双目失明 , 父母均是普通的基层工人 。 夏琳成长的过程 , 一直伴随着饱受欺凌的阴影 。
邻居的女人患有精神疾病 , 病情发作时 , 总是朝夏琳家咒骂、泼粪、砸门 , 父母多次向镇政府求助 , 只换来一句:“谁让你们住在她家前面 。 ”从小夏琳就听说 , 村里谁家有公务员 , 谁家办事就快 。 她立志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 保护家人 , 考公是她想到最有效的方法 。
宝妈|宝妈边育儿边考公,小城女性的生存战
本文图片
图 | 夏琳父母家门口被泼粪
从一所211大学毕业后 , 夏琳一头扎进考编事业 , 苦考三年后成功上岸 , 成为上海某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 。 同时 , 她也没有放弃准备公务员考试 , 这是她人生清单里必须完成的一项 。
孩子出生以后 , 考公更是事关生存的现实考量 。 夏琳一家住在上海郊区 , 每月需还6000元房贷 , 女儿的早教课每月也要三五千 , 生活彷佛一口熔金炉 。 夏琳想 , 考上公务员 , 收入至少比现在高 。
通过考公去上海市区工作 , 还意味着能给女儿找个更好的公立学校 。 从小成长于上海农村的夏琳学习刻苦 , 最终进入一所211大学 。 进入学校后 , 她才发现自己跟市区的同学差距甚大 , 起跑线的参差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 自己大学为英语四六级考试苦恼时 , 却听闻同学高中就考过了托福、雅思;当自己的生活被学习填满时 , 同学沉浸在广泛的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里 。
夏琳觉得自己就是“小镇做题家” , 除了考试似乎身无长技 。 而她和同学之间的差距 , 从一开始就被分配不均的教育资源决定 。 把女儿从农村送进城里 , 考公是一条便捷的渠道 。
全职妈妈重新走入社会的选择并不多 , 不要求职业经验的考公考编 , 不失为重启职业生涯的优先选择 。 况且 , 小城市的工作机会 , 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来说实在有限 。
做了三年全职妈妈的丁苹 , 是被动荡的生活突然推进社会的 。 女儿出生那年 , 丈夫的儿童玩具店陷入惨淡经营 , 一整年没有收入 , 全家仅靠婆婆的一千多元退休金维持生活 , 日子过得相当困难 。
一次与朋友约饭 , 丁苹提出自己做东 。 付款时 , 她翻遍口袋也没凑够100元 , 只好让朋友请客 。 穷困带来的尴尬 , 像潮气一样无法掩盖 。 给女儿买衣服要对比好几家价格 , 看衣服首先偷偷翻出价格牌 。
长期隔绝于社会 , 丁苹也禁不住反思自我的价值 。 与丈夫的朋友聚会时 , 丁苹明显感到有工作的太太更受欢迎 , 自己则遭受冷落 。 更令她不安的是 , 孩子长大后问起妈妈的工作 , 自己该如何开口?
丁苹认真地审视过自己的条件:毕业多年 , 依然没有一技之长;做生意需要本金 , 家里无法支持 。 小县城里可选的工作大部分是服务行业 , 比如商场或超市的导购 , 普遍薪资只有2500元左右 。 丁苹觉得自己拿着本科学历 , 不做文职有些可惜 , 况且其他工作时间太长 , 很难照顾孩子 。
思来想去 , 自己适合的、既稳定又“体面”的工作 , 只剩下体制内的编制岗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