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 “为了逃避社交,我选择去寺院打工”| 回避型人格障碍

小胡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患者,第一,和我以往的患者相比,他是第一个被诊断人格障碍的病例;第二,治疗了一个月,出院时好转并不明显,小胡自信心有些受挫,但幸运的是,他半年后能够脱离母亲的照顾自己来复诊 。
今天,我们借此谈谈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帮和小胡一样深受人格障碍困扰的人早日康复!
回避型 “为了逃避社交,我选择去寺院打工”| 回避型人格障碍
文章图片
01为逃避社交,他选择去寺庙打工
小胡今年30岁,5岁时父母便离异了,此后他一直跟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他回忆说继母经常对他殴打、谩骂,很多时候让他感觉自尊心严重受到侮辱,甚至想要有“以暴制暴”的冲动 。
长大后,小胡慢慢发现自己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接触,学习、工作一塌糊涂 。由于曾被其他同学欺负,所以不敢、也不愿主动参与同学的活动,回答问题时紧张、怕出错 。20岁这一年,他“爆发”了,谩骂领导,砸毁单位电脑,并和父亲讲述“单位所有人都太虚伪,总说假话”,自此他就再也不愿上班了,更不愿与人交流,包括和亲戚、朋友、同学,几乎不来往,父亲也对其放任不管 。
回避型 “为了逃避社交,我选择去寺院打工”| 回避型人格障碍
文章图片
在此1年后,小胡自己找了一家寺院,要求在里面打工,寺院只管自己的住宿和吃饭就行,期间仍然很少与其他僧人交流 。但是,在寺院不久,小胡就出现了腰痛,他找了一家私人医院,被诊断“肾衰竭”(后来又到某公立医院检查并无明显异常),逐渐,他又出现心烦、焦躁,想要砸寺院,并且此后经常会心烦,一直戴帽子和口罩,不愿见人,在当地精神科医院被诊断为“伴有躯体症状的抑郁症”,但经系统治疗仍无明显好转 。
后来,小胡的亲生母亲找到他,此后便一直在身边照顾他 。但小胡仇视母亲,经常对她大喊大叫,动手打她,母亲认为自己在孩子小时选择和其父亲离婚,于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补偿他,所以,即便是多次被儿子殴打,也甘愿承受 。
当母亲带小胡来就诊时,身材瘦弱的他头戴鸭舌帽,面戴口罩,表情忧虑,眉头紧锁,交谈片刻就要往外走,经耐心劝说、安慰可配合聊天 。他说“心情不好、自卑、不愿出门”,理由是“身体难受”,和母亲交流无障碍,但经常抱怨母亲对不起自己,否认动手打母亲,认为“生活状态和以前相差甚远”,渴望自己快些“走出来”,但又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 。当我鼓励他多出去散步时,小胡表现为过多的担心,称“现在状态不好,别着急,慢慢来”,否认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经过一系列的问诊和检查,小胡的情况最终被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 。
回避型 “为了逃避社交,我选择去寺院打工”| 回避型人格障碍
文章图片
02不当教养方式是人格障碍成因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回避社交、自卑,同时又对负性评价极为敏感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上,除非确定被人喜欢,否则患者回避任何社交场合,回避的原因,一方面他认为自己能力不济,没有其他人过得好,感觉低人一等;另一方面,害怕被人拒绝、嘲讽或歧视 。
通常,疾病起源于成年早期,更多见于童年时期,儿童时期可能表现出害羞、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的敏感、恐惧,直到成年时期才被发现明显异常 。
毋庸置疑,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成长环境、童年时期的经历、父母教养方式、自身性格可塑性都有关系 。通常来讲,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拒绝和缺少情感温暖的养育模式都容易造成孩子退缩、不自信的性格,久而久之,当进入青年期性格形成,就很难再予纠正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